張大山憑借一口深井無償供水和開倉平價售糧的義舉,在這場百年不遇的大旱中,贏得了青石村絕大多數村民的敬重和擁戴。
他的聲望,如同雨後春筍般節節攀升,隱隱然已經蓋過了那個隻知祈雨和攤派的村長張有德。
而地主劉員外,則因為其囤糧居奇、大發不義財的惡行,徹底失了民心,成了人人唾罵的對象。
這樣的局麵,讓張大山暫時獲得了相對安穩的發展環境。
但他心裡清楚,無論是張有德還是劉員外,都不會甘心就此失敗。
這兩個在村裡盤踞多年的地頭蛇,一旦緩過勁來,或者找到新的機會,必然會再次聯手,對自己進行更瘋狂的反撲。
尤其是他們之前的相互勾結,始終是懸在張大山頭頂的一把利劍。
與其被動地等待他們再次發難,不如……主動出擊,想辦法讓他們自亂陣腳,甚至……反目成仇。
他想起了周先生曾經的指點——“分化對手,爭取人心”。
現在,似乎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乾旱仍在持續,村民們對張有德的無能和劉員外的貪婪都已怨聲載道。
而這兩人,在共同的“敵人”麵前,雖然有過勾結,但其本質都是自私自利之輩,彼此之間也未必是鐵板一塊。
隻要找到合適的契機,施加一點小小的“外力”,或許就能讓他們那脆弱的“同盟”土崩瓦解。
張大山開始不動聲色地觀察和……布局。
他知道,想要挑撥離間,最忌諱的就是自己親自下場,那樣很容易暴露意圖,引火燒身。
必須借力打力,借他人之口,傳他人之言,才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第一個被他“利用”的,便是那個一向見風使舵、如今對張大山也開始帶著幾分敬畏和討好之意的孫二。
這天,孫二又厚著臉皮,提著一小籃子不知從哪裡弄來的、蔫巴巴的野菜,來到張家門口,名義上是“感謝大山哥的救命之恩”。
實則是想套套近乎,順便看看能不能再占點便宜。
張大山熱情地將他讓進院子,讓王氏給他倒了碗井水。
閒聊幾句之後,張大山狀似無意地歎了口氣。
“唉,這天旱得人心惶惶啊。”
“村長這些日子為了求雨的事,也是操碎了心,人都瘦了一圈。”
“可俺聽說……劉員外那邊,不僅自家吃喝不愁,糧倉裡的糧食堆得像小山一樣,還趁機高價賣給外鄉的糧販,大賺了一筆呢。”
“你說這……同樣是村裡有頭有臉的人物,做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捏?”
他這番話,看似隻是普通的感慨和抱怨。
但聽在孫二這種心思活絡的人耳朵裡,卻品出了不一樣的味道。
是啊,村長忙死忙活,劉員外卻在發國難財,還對村裡的災情不聞不問。
孫二眼珠子一轉,立刻就明白了張大山話裡的“深意”。
他連忙附和道:“可不是咋地,大山哥。那劉大頭就是個喂不熟的白眼狼,眼裡隻有錢。”
“俺也聽說,他還在背後笑話村長無能,說這村裡早晚是他劉家的天下呢。”
“哦?還有這事?”張大山故作驚訝,“那村長可真是……太不容易了。”
他沒有再多說,隻是意味深長地拍了拍孫二的肩膀。
孫二心領神會,喝完水,又說了幾句恭維的話,便匆匆離開了。
他果然沒有辜負張大山的“期望”。
沒過多久,村裡就開始流傳起一些對劉員外極為不利的“小道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