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衙主簿王大人帶著衙役離開青石村的消息,以及他特意視察了張大山家、並要求其呈報“農事心得”的傳聞。
如同長了翅膀一般,迅速在村子以及周邊的幾個村鎮傳播開來。
這消息,對於普通村民來說,或許隻是增添了一些敬畏和談資。
但對於某些一直將張大山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人來說,卻不啻於一聲驚雷,帶來了巨大的震動和不安。
首當其衝的,便是村裡的地主劉員外劉富貴。
自從上次在水源事件上被張大山設計,不僅沒能得逞,反而被抓住了把柄,丟儘了臉麵之後。
劉員外對張大山的怨恨,早已深入骨髓。
他表麵上雖然暫時偃旗息鼓,但暗地裡,卻從未停止過算計和謀劃。
他一直在尋找著新的機會,想要給張大山一個更狠、更徹底的教訓。
最好是能讓他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再也無法翻身。
他甚至已經開始聯係鎮上的一些地痞無賴,準備用些見不得光的手段,來對付張大山或者他的家人了。
然而,就在他自以為計劃周密,即將付諸行動的時候。
縣衙主簿王大人到訪的消息,以及那份關於“呈報”的指令,卻如同當頭一盆冷水,將他所有的歹毒念頭都暫時澆滅了。
官府關注?
縣尊大人都可能親自過問?
還要張大山呈報那些能讓爛地變良田的“法子”?
這……這怎麼可能?
劉員外最初聽到這個消息時,第一反應是絕不相信。
他覺得這肯定是張大山那小子故意放出來的風聲,用來嚇唬自己和村裡人的。
一個剛分家出來不到兩年的泥腿子,就算走了狗屎運,弄出點新奇玩意兒,又怎麼可能驚動到縣衙的主簿大人,甚至縣太爺?
但隨著消息越來越確切,甚至連王主簿帶來的衙役數量、乘坐的轎子樣式、以及在張家院子裡具體看了什麼、問了什麼話的細節都傳得有鼻子有眼時。
劉員外的心,開始一點點地下沉,一股名為“忌憚”的寒意,悄然爬上他的脊背。
他不得不開始重新評估眼前的形勢,以及張大山這個人。
難道,這張大山背後,真的有什麼自己不知道的靠山?
比如,那個與他來往密切的、走南闖北的趙四海商隊?他們是不是有什麼官府背景?
又或者,是那個看起來窮困潦倒、實則深藏不露的周老秀才?他是不是有什麼隱藏的人脈?
這張大山本身,就不是一個普通的農夫?他那些神乎其神的本事,難道真的有什麼不可告人的來曆?
各種各樣的猜測和疑慮,如同毒蛇一般,纏繞著劉員外的心。
他越想越是心驚,越想越是後怕。
他雖然貪婪、好色、心狠手辣。
但他並不傻。
他深知“民不與官鬥”的道理。
也明白,在這個世道上,真正能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往往不是財富,而是權勢。
他可以在青石村作威作福,欺壓普通百姓。
甚至可以不把村長張有德放在眼裡。
但麵對代表著朝廷法度的縣衙官府,他那點地主員外的身份,根本就不夠看。
若是張大山真的入了縣令或者主簿大人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