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如同清河奔流不息的河水,載著張家人的汗水與希望。
距離張大山李明)魂穿異世、帶領全家奮力求存,已經過去了整整三個年頭。
三年的時光,足以讓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長成蹣跚學步的幼兒。
也足以讓一個瀕臨破碎、掙紮在死亡線上的家庭,發生脫胎換骨般的巨變。
如今的張家,早已不是當初那個蝸居在破敗牛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任人欺淩的赤貧之家了。
他們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堅固寬敞的新院落,青瓦覆頂,窗明幾淨。
他們擁有了八畝雖然不算廣闊、但卻生機勃勃、旱澇保收的田地。
他們擁有了充足的糧食儲備,糧倉裡堆滿了金黃的粟米、飽滿的麥子和雪白的稻米,徹底擺脫了饑餓的威脅。
他們擁有了多元化的、穩定的收入來源:品質上乘、銷路通暢的藥材;供不應求、名聲鵲起的提花精麻布;口感醇和、潛力巨大的精品米酒和風味獨特的各色醬料
這些產業,如同一個個不知疲倦的引擎,為這個家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積累,雖然還遠稱不上巨富,但早已是青石村乃至臨水鎮都數得上的殷實人家了。
他們的家庭成員,也都在這三年的磨礪與成長中,變得更加強大和自信。
鐵牛不僅是農活的好手,更在鐵匠技藝上日漸精進,家裡的工具修造已能自給自足。
石頭在商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眼界開闊,頭腦靈活,已經能獨當一麵地處理與趙四海商行的諸多事務。
小山的學業更是突飛猛進,深得周先生真傳,已然是遠近聞名的“讀書種子”,正朝著科舉之路穩步邁進。
花兒的紡織作坊日益興旺,她的巧手和創意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財富。
栓子、柱子、丫丫、豆子,也都在各自的領域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學習著,貢獻著,成長著。
就連王氏,這個曾經隻知默默承受的農家婦人,如今也變得更加開朗自信,將偌大的家業和十個人的生活起居打理得井井有條,成為了張大山最堅實的後盾。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村莊裡的地位,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曾經的欺淩和輕視,早已變成了敬畏和依賴。
雖然張有德和劉員外這兩條毒蛇依然潛伏在暗處,原生家庭那邊的麻煩也可能隨時再起。
但張大山憑借著自己的實力、智慧和在災荒中建立起來的巨大聲望,已經足以應對大部分的挑戰,不再像當初那樣任人拿捏。
可以說,經過這三年多的艱苦奮鬥和精心經營。
他們的經濟基礎,日益穩固。
他們的家庭力量,日益強大。
他們的社會地位,日益提升。
然而,對於擁有現代靈魂、見識過更廣闊世界的張大山來說。
僅僅是“穩固根基”,是遠遠不夠的。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他始終牢記著這句古訓。
想要真正地改變命運,想要讓這個家能夠長久地興旺下去,就必須不斷地設定新的目標,不斷地向上攀登。
他想要的,絕不僅僅是偏安一隅的小富即安。
他想要的是,讓這個家,徹底擺脫農門的束縛,擁有更強大的抗風險能力,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他想要的是,讓他的每一個孩子,都能人儘其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甚至還隱隱地懷揣著一個更大膽的夢想——利用自己腦海中的知識,去改變這個貧瘠落後的村莊,甚至去影響這個時代。
現在,根基已穩。
是時候,該為這個家,為他自己,確立新的、更高遠的目標了。
在一個秋收之後、各項產業都進入平穩發展期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