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山一家在青石村的地位,如同春日裡節節拔高的竹筍,雖然生長得悄然無聲,但其變化之顯著,卻早已是人人都能感受得到的了。
如今的張家,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這個貧瘠落後的小山村裡,一個特殊而又舉足輕重的存在。
張大山的個人影響力,也如同水銀瀉地一般,開始從他那個小小的院落,向著整個村莊,甚至更遠的地方,悄然滲透和擴散。
最直接的體現,便是村民們在遇到難事時,求助對象的轉變。
村民們遇到難處,十有八九,都會下意識地,先跑到村西頭張大山家來。
“大山哥,俺家那頭老黃牛這兩天不怎麼吃草,沒精打采的,您給出出主意,這是咋了?”
“大山叔,俺家跟鄰居家為了一棵長在田埂上的老樹歸屬吵起來了,您給評評理,這樹到底該算誰的?”
“張先生,俺家小子不聽話,天天就知道往外跑,您看能不能幫著管教管教?”
諸如此類的求助和請教,幾乎每天都會在張家門口上演。
張大山對此,也從最初的些微不適和刻意回避,漸漸變得從容和習以為常了。
他知道,這是村民們對他信任的體現,也是他影響力日益增長的必然結果。
他不會輕易推辭。
在不耽誤自家正事的前提下,他會耐心地傾聽每一個人的訴求。
然後,憑借著自己的人生經驗、處世智慧,以及從《天工開物》中獲得的那些遠超時代的知識。
給出儘可能公正、合理、也最具操作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
他教人如何根據牲畜的症狀,用簡單的草藥進行調理。
他依據最樸素的道理和村裡的老規矩,化解鄰裡之間的矛盾糾紛。
他用自己教育孩子們的經驗,給那些束手無策的父母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他的話,或許沒有張有德那般官腔十足,也沒有周先生那般引經據典。
但卻總是能切中要害,讓人信服,也更容易被普通村民所接受。
久而久之,他在村裡的威望,甚至已經隱隱有了一種“無冕之王”的意味。
除了這種被動的“求助”之外,更讓張大山感到欣慰的是,開始有村民主動地,想要“追隨”他的腳步,學習他的方法,改變自家的貧困麵貌了。
這其中,最積極的,自然還是張河、錢大爺這兩戶與張家關係最鐵的鄰居。
他們是親眼見證了張大山如何從一無所有,一步步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
也是最早從張家的技術革新中,間接受益的人。
他們對張大山的“本事”,早已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如今,看到張家各項產業都已步入正軌,蒸蒸日上。
他們便也鼓足了勇氣,主動上門,希望能從張大山這裡,學到更多真正能“改變命運”的東西。
“大山哥,俺也不跟你繞彎子了。”張河搓著手,一臉誠懇地說道,“俺看你家那曲轅犁和水車,實在是太好用了。還有那堆肥的法子,俺照著你說的試了試,地力果然比以前強了不少。”
“俺俺就想問問,你能不能再教教俺們點彆的?或者俺們出錢出力,你幫俺們也弄一套那樣的犁和車?”
錢大爺也附和道:“是啊,大山。咱們都是實在親戚,你可不能光顧著自己發財,也得拉拔拉拔咱們這些窮兄弟啊。”
“俺們不求能像你家那樣過上好日子,隻要能讓家裡的婆娘孩子吃飽穿暖,俺們就心滿意足了。”
他們的請求,充滿了真誠和期盼,也帶著幾分小農式的、對技術的渴望和對富裕的向往。
麵對這些最樸素、也最值得信賴的“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