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最小的豆子,也被告知,三哥讀書的時候,要像小貓一樣走路,不能發出一點聲音。
王氏、花兒和巧巧婆媳三人,更是將小山的飲食起居照顧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
每日三餐,她們都會根據小山的口味和身體狀況,精心準備那些既有營養、又易於消化的飯食。
清燉的雞湯,細熬的魚粥,加了核桃芝麻的米糊,還有各種時令的新鮮果蔬
雖然家裡其他人的夥食依舊是粗茶淡飯,但供給小山的這一份,卻幾乎達到了她們所能做到的極致。
她們還常常會在深夜,看到小山屋裡的燈光依舊亮著時,悄悄地給他送去一碗熱騰騰的蓮子羹或者桂圓紅棗茶,叮囑他注意身體,莫要熬壞了眼睛。
整個張家,都如同一個高速運轉的機器,所有的齒輪,都在圍繞著“小山科舉”這個核心目標,默默地、無私地奉獻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份來自全家人的、沉甸甸的愛與期盼,小山自然是感受得到的。
它既是他刻苦攻讀的最大動力,也無形中,化作了他肩上那份甜蜜而又沉重的壓力。
他知道,自己承載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前程。
更是整個家族改變命運、光耀門楣的希望。
他隻能用加倍的努力,去回報這份深情。
時間,就在這緊張而又充實的備考歲月中,悄然流逝。
轉眼間,距離府試開考的日子,已經不足一月了。
南陽府的府試,設在府城,與青陽縣城之間,隔著兩百餘裡的山路。
不僅路途遙遠,而且沿途多有險峻之處,若是步行,至少需要四五日的行程。
更何況,到了府城之後,還要尋找合適的客棧安頓,要適應新的環境,要提前去考場熟悉情況
這一切,都需要提前打點。
張大山早已為此做好了準備。
他要確保,兒子此去府城應考,在物質上,絕不能受半點委屈。
他還決定,親自陪同小山前往。
畢竟,小山年紀尚小,從未出過如此遠的門,一個人在外,他實在不放心。
石頭因為有與商隊外出的經驗,又機靈懂事,自然也成了陪考隊伍中的不二人選。
鐵牛和栓子、柱子則留守家中,負責照料田地、作坊和家裡的日常事務。
臨行前幾日,王氏和花兒、巧巧更是忙得腳不沾地。
她們為小山和即將遠行的丈夫、二兒子,準備了充足的換洗衣物、乾糧、以及各種可能會用到的應急藥品和零碎物件。
每一個針腳,每一句叮嚀,都充滿了濃濃的母愛、妻情和姐妹關懷。
終於,在一個略帶寒意的清晨。
張小山背上了沉甸甸的考籃,裡麵裝著他數年苦讀的希望。
張大山和石頭也各自背著簡樸的行囊。
在全家人的殷殷祝福和依依不舍的目光中。
父子三人,坐上了那輛早已套好的、鋪著厚厚乾草墊子的牛車。
“駕。”
隨著張大山一聲沉穩的吆喝。
老黃牛邁開了略顯遲緩卻又異常堅定的步伐。
車輪碾過清晨微濕的泥土,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響,漸漸駛離了那座承載了他們太多悲歡離合的青石村。
朝著那遙遠的、未知的、卻又充滿了無限可能的府城,緩緩行去。
路漫漫其修遠兮。
小山坐在顛簸的牛車上,望著身後漸漸遠去的村莊和家人模糊的身影。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