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深寂靜的號舍之內。
張小山端坐於那張狹窄的考桌之前。
窗外透進來的微弱天光,映照著他那張略顯蒼白卻又異常專注的年輕臉龐。
手中的狼毫筆,飽蘸濃墨。
在粗糙的考卷之上,留下一行行清秀而又遒勁的字跡。
院試的題目,如同三座沉甸甸的大山,橫亙在他的麵前。
那道出自《孟子·儘心上》的“儘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他凝神思索片刻,便已了然於胸。
此題旨在考較學子對孟子心性之學精髓的把握。
以及對“儘心”、“知性”、“知天”這三重境界遞進關係的理解。
小山憶起恩師周先生平日的教誨。
先生曾言,此乃儒家內聖之學的核心。
“儘心”,非僅指竭儘思慮,更指體察本心之固有善良,並發而充之。
“知性”,則是在此基礎上,認識到人性本善,與天理相通。
“知天”,便是通過對自身本性的了悟,進而達到與宇宙大道、天命相契合的最高境界。
這其中,既有個體道德修養的精進。
亦蘊含著為政者當以仁心推及天下,使萬民各得其所的王道理想。
他下筆沉穩,破題便直指“心性本體與天人合一”之要旨。
繼而旁征博引,將《中庸》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與《大學》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相互印證。
闡述了由內而外,由己及人,由修身而至平天下的儒家修齊治平之道。
其行文邏輯清晰,論證嚴密,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卻又毫無堆砌之感。
偶有幾處對經義的闡發,更是帶著超越其年齡的深刻見地。
顯示出他並非死讀書,而是真正將聖賢教誨融入了自身的思考與感悟。
寫完這道題,小山輕輕籲出一口氣,感覺心神略微有些消耗。
但他不敢有絲毫懈怠,立刻將目光轉向第二道五經義。
題目出自《禮記·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此題與府試時的題目有所呼應,但顯然,院試的要求會更加深入和嚴苛。
不僅僅是解釋“三綱領”的字麵含義。
更要能闡述其內在的邏輯關聯,以及在現實社會中的實踐意義。
小山略作沉吟,便已有了腹稿。
他以“明明德為本,親民為用,止於至善為底”作為總綱。
層層剖析,細致闡發。
論“明明德”,他強調個體德性修養的重要性,認為此乃一切事業之基石。
引“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為例,闡述了由內聖而達外王的過程。
論“親民”,他不僅解釋為親愛民眾,更引申為革新民風,教化百姓,使人人皆能向善。
此處的見解,隱隱受到了父親張大山那些關於“移風易俗”、“教化為先”的想法的影響。
論“止於至善”,他則強調這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是君子當以身弘道,使天下臻於大同的最高理想。
其行文之間,既有對儒家經典的精準把握。
又不乏對現實社會的深切關懷。
文筆也比之前在縣試府試時,更添了幾分洗練與沉穩。
待到這兩道經義題都一一作答完畢。
窗外的日頭,已經漸漸升到了中天。
號舍內,也變得有些悶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