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則用鐵鍬,費力地清理著石頭周圍的淤泥。
父子三人,就這麼一聲不吭地,跟那塊頑固的大石頭較上了勁。
周圍那些原本還有些遲疑的村民們,看著張大山父子三人那身先士卒、不畏艱難的模樣,心裡頭也是一陣陣地發熱。
是啊。
人家張大山,如今可是村裡數一數二的“能人”,家裡吃穿不愁,兒子還是秀才公。
他犯得著為了這村裡的破事兒,親自下到這又臟又臭的河水裡,啃這塊硬骨頭嗎?
可他偏偏就這麼乾了。
而且,乾得比誰都賣力,比誰都認真。
這份擔當,這份誠意,讓那些原本還存著幾分觀望和私心的村民,臉上都有些掛不住了。
“還愣著乾啥?下河啊!”
張河第一個將自家的破鋤頭往肩上一扛,也跟著跳下了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錢大爺,您老腿腳不便,就在岸上幫著指揮指揮,俺們年輕人下去就行了。”
錢大爺見狀,也不再推辭,拄著拐杖,站在河岸邊,開始有經驗地指點著大家夥兒該如何下手。
有了人帶頭,其他人也都紛紛響應。
一時間,清河邊上,人聲鼎沸,鐵鍬與石塊的碰撞聲,鋤頭刨挖淤泥的聲響,以及人們互相打氣、偶爾發出的粗重喘息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副雖然艱苦、卻也充滿了希望和活力的勞動場麵。
張大山並沒有因為自己是“領頭人”就站在岸上指手畫腳。
他始終是衝在最前麵,乾著最臟最累的活。
那塊磨盤大的青石,在他的帶領下,眾人齊心協力,用木杠撬,用繩索拉,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將它從河道中央給挪開了。
緊接著,他又帶領大家夥兒,開始清理河底那些厚厚的淤泥。
這些淤泥,常年累月地沉積在河底,又黏又臭,挖起來極其費勁。
而且,河底還夾雜著不少尖銳的石塊和破碎的陶片碴子,稍不小心就會劃傷手腳。
但張大山卻像是不知道疲倦一般,他揮舞著鐵鍬,一鍬一鍬地,將那些黑乎乎的淤泥鏟起,再用力地甩到岸邊。
他的身上,很快就沾滿了泥漿,汗水和泥水混合在一起,順著他那古銅色的臉頰往下淌。
但他那雙眼睛,卻始終明亮而堅定,充滿了不容置疑的力量。
鐵牛和石頭,也同樣是滿身泥濘,卻也學著父親的樣子,一聲不吭地埋頭苦乾。
他們的行動,無聲地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村民。
那些原本還想著是不是能稍微偷點懶、或者磨點洋工的人,看到張大山父子這般拚命的架勢,也都暗暗收起了那點小心思,老老實實地跟著乾了起來。
漸漸地,村民們對張大山的信任,不再僅僅是源於他過往那些“神奇”的本事和慷慨的義舉。
更源於他此刻這種身先士卒、與大家夥兒同甘共苦的實際行動。
他們看到,這個男人,是真正地把村裡的事兒當成了自家的事兒在辦。
他是真正地想帶領大家夥兒,走出這片困境。
這份信任,一旦建立起來,便如同最堅固的堤壩,再也難以動搖。
一整天的苦乾下來。
雖然所有人都累得精疲力儘,腰都直不起來。
但看著那段被清理出來的、明顯變得深闊了不少的河道,以及岸邊那堆積如山的淤泥和石塊。
每一個人的臉上,都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雖然這隻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
但他們至少,已經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也感受到了,在張大山這個靠譜的領頭人的帶領下,眾誌成城的力量。
夕陽西下,餘暉將河麵染成一片金黃。
張大山直起身,用沾滿泥漿的袖子擦了把臉上的汗水,看著眼前這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麵,以及鄉親們那雖然疲憊卻也充滿了乾勁兒的臉龐。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