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山見狀,心裡也是一陣高興。
他知道,這推廣堆肥的事兒,算是開了個好頭。
“好。”他點點頭,“這積肥啊,說難也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關鍵是得有耐心,還得不怕臟,不怕累。”
“材料嘛,咱們村有的是。”他指了指遠處那些因為無人打理而長滿了半人高荒草的田埂和山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些枯草、落葉、還有咱們各家各戶的灶膛灰、爛菜幫子、甚至人畜的糞尿,那都是頂好的肥源。”
“尤其是,”他加重了語氣,“咱們前陣子從清河裡清出來那些淤泥,那可是寶貝啊。”
“那淤泥裡頭,不知道積了多少年的魚蝦爛草,肥力足得很。咱們把它跟那些乾草秸稈摻和在一塊兒漚,效果指定差不了。”
他開始詳細地,向眾人講解堆肥的具體步驟和注意事項。
從選址挖坑,到各種材料的收集和分層堆放。
從如何控製堆肥的濕度和通氣,到如何判斷堆肥是否腐熟。
每一個環節,他都講得仔仔細細,清清楚楚,生怕大夥兒聽不明白。
他還特意帶著眾人,參觀了自家那個已經初具規模的堆肥坑。
讓他們親眼看看,那些“爛草堆”是如何一點點變成“黑金土”的。
村民們聽得是連連點頭,看得是嘖嘖稱奇。
他們怎麼也沒想到,那些平日裡被他們視為垃圾、甚至避之不及的臟東西,竟然還能有這麼大的用處。
“大夥兒都聽明白了?”張大山問道。
“明白了,大山哥。”眾人齊聲應道,一個個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那好。”張大山一揮手,“從明天起,咱們這修水利的隊伍,就暫時改成‘積肥隊’。”
“各家各戶,都把家裡能清出來的雜草、落葉、灶灰、廚餘都給俺送到村口那片空地上去。”
“男丁們呢,就負責去河邊,把咱們之前清出來的那些淤泥,都給它一擔子一擔子地挑回來。”
“咱們就在那裡,也學著俺這個法子,挖幾個大大的堆肥坑,把這些好東西都給它利用起來。”
“記住嘍,這活兒雖然臟點累點,可乾的是給咱們自家土地‘添膘’的大好事。誰要是敢偷懶耍滑,或者嫌臟怕臭不肯乾,那將來地裡沒收成,可彆怪俺張大山沒提醒過你們。”
他這話,說得雖然嚴厲,但也確實是這個理兒。
村民們自然是無不應從。
於是,繼轟轟烈烈的“水利大會戰”之後。
一場同樣是聲勢浩大、卻又帶著幾分“特殊氣味”的“積肥運動”,便在張大山的帶領下,在青石村這片充滿了希望的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男人們,揮舞著鐵鍬扁擔,將河道邊那些散發著腥氣的黑色淤泥,一擔擔地挑往村口。
婦人們,則帶著孩子,挎著籃子,將田埂地頭、房前屋後所有能找到的枯枝敗葉、雜草秸稈,都仔仔細細地收集起來。
就連各家各戶的灶膛灰和茅廁裡的“存貨”,也都被當成了寶貝,小心翼翼地歸攏到了一處。
村口那片原本荒蕪的空地上,很快就堆起了一座座小山般的“有機材料堆”。
張大山則帶著鐵牛、石頭他們,親自指揮著眾人,挖坑、分層、堆料、灑水、覆土
每一個步驟,都嚴格按照《天工開物》裡記載的法子,一絲不苟。
雖然空氣中彌漫著各種難以言喻的複雜氣味。
雖然每個人的身上都沾滿了泥土和汙漬。
但看著那些“垃圾”在自己的手中,一點點地變成孕育豐收希望的“沃土”。
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一種發自內心的、樸素的喜悅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