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山負責總體設計和關鍵技術的把控。
他將《天工開物》中關於耬車的描述,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實踐經驗,反複推敲,力求將每一個細節都做到儘善儘美。
鐵牛則負責所有金屬部件的打製。
那幾個小巧卻又至關重要的開溝器耬腳),那控製種子下落的播種輪軸,以及一些連接加固用的鐵皮包角、銷釘等。
都在他那日漸精湛的錘煉之下,一點點地成型,閃爍著烏黑而又堅硬的光澤。
柱子則將他的木工天賦發揮到了極致。
耬車的整體框架、盛裝種子的木鬥、以及那些需要精確加工的下種管和覆土板。
都在他那雙日益靈巧的手中,用最合適的木料,通過最精密的榫卯結構,嚴絲合縫地拚接組裝起來。
石頭呢,則充當著“首席測試員”和“優化工程師”的角色。
他腦子活泛,鬼點子多。
常常能在試製過程中,發現一些設計上或者操作上的小瑕疵,並提出一些頗有見地的改進建議。
比如,他建議在種子鬥的底部增加一個可以調節開口大小的擋板,以便根據不同種子的顆粒大小來控製下種量。
又比如,他發現在某些特彆板結的土地上,那小小的開溝器容易被石塊卡住,便建議在開溝器前麵再加裝一個類似小犁鏵的“破土器”,以便更好地適應不同的土質。
父子幾人,就在這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吱呀作響的拉鋸聲、以及時不時傳出的激烈討論聲中。
將一塊塊普通的木頭,一截截冰冷的鐵料。
一點點地,變成了一個凝聚了他們無數心血和智慧的、充滿了勃勃生機的“播種神器”。
經過了將近十天的緊張忙碌和反複調試。
一架嶄新的、看起來比圖紙上還要精巧幾分、也更具實用性的“張氏神農耬車”,終於宣告誕生。
這架耬車,整體是用堅硬的柞木和榆木打造的,框架穩固,結構合理。
它前麵裝著兩個可以調節深淺的鐵製耬腳,負責開溝。
中間是一個容量不小的梯形木製種子鬥,鬥底均勻地排列著三根可以同時下種的竹製下種管。
種子鬥的內部,安裝著一個由張大山親自設計的、用硬木精心雕刻而成的、帶有凹槽的“播種輪”,通過一個簡單的杠杆機構與耬車前進的輪子相連,輪子一轉,播種輪便會跟著轉動,將種子均勻地撥入下種管中。
耬車的後方,還拖著一個用寬木板製作的、可以調整角度的覆土器,種子落下之後,便會被它輕輕地覆蓋上一層薄薄的細土。
整個耬車,雖然看起來依舊帶著幾分鄉土的粗獷。
但那巧妙的設計,那精密的構思,那每一個部件之間嚴絲合縫的配合。
無不彰顯著《天工開物》這部奇書的博大精深,以及張大山這個“總設計師”的非凡智慧。
“爹,這這就成了?”石頭圍著這架嶄新的耬車,左看看,右摸摸,臉上寫滿了驚奇和一絲小小的得意。
畢竟,這耬車上,也凝聚了他不少的“奇思妙想”呢。
“嗯。看著是像模像樣了。”張大山也滿意地點點頭,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
“不過,是騾子是馬,還得拉出去遛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