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各家各戶在田埂地頭、房前屋後,總會種上那麼一些個零零星星的豆子、芝麻、油菜籽之類的雜糧油料。
這些東西,產量不高,植株也大多比較矮小或者容易斷裂,不適合成捆地往那高速旋轉的“神機”裡頭喂。
硬要喂進去吧,要麼是打不乾淨,要麼就是連籽帶殼都給打得粉碎,糟蹋得更厲害。
還有,就是那“神機”打過一遍之後,雖然已經算是很乾淨了。
可仔細瞅瞅,那些被甩出來的草稈上,偶爾還是會掛著那麼幾顆“漏網之魚”。
尤其是那些成熟度不太均勻,或者有些癟的穀穗,更容易被“神機”給忽略過去。
這些“漏網之魚”,一顆兩顆不起眼,可家家戶戶加起來,那也不是個小數目啊。
對於這些“邊角料”和“掃尾活”,村民們目前還隻能沿用最原始的法子——用那笨重的老式連枷,一下下地,費力地摔打。
那連枷,大多是村民們自己用粗木棍和牛皮條胡亂綁紮的,既不稱手,也不耐用。
掄起來費勁不說,還常常因為用力過猛,或者角度不對,把好好的穀粒給打得稀巴爛,或者直接崩飛到九霄雲外去了。
“看來,這‘神機’雖好,也不能包打天下啊。”張大山看著那些依舊在用老式連枷,累得汗流浹背、卻收效甚微的村民們,心裡頭暗暗琢磨。
“這‘物儘其用’,不僅僅是要讓糧食顆粒歸倉,也得讓這打穀的家夥什,都能各顯其能,各司其職才行。”
他又想起了《天工開物·粹精》篇裡頭,關於各種穀物加工器具的記載。
除了那些結構相對複雜的大型器械之外,書裡頭其實也提到了不少對傳統小型農具進行改良的巧妙構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其中,關於“連枷”的改良,雖然隻有寥寥數語和一幅簡單的示意圖,卻也給了張大山不小的啟發。
書上說,傳統的連枷之所以笨重費力,主要是因為其“竿長柄重,轉動不活,擊打不準”。
而改良的關鍵,就在於減輕竿柄的重量,增加轉軸的靈活性,以及優化擊打頭的形狀和材質。
張大山將這些要點在心裡頭翻來覆去地琢磨了好幾遍,一個全新的、“精巧版”連枷的雛形,漸漸地在他腦海中清晰起來。
他打算,用那種山裡常見的、質地輕盈卻又異常堅韌的“油竹竿”來做連枷的長柄。
這種竹子,不僅重量比實木輕了一大半,而且彈性極佳,掄起來更加省力,也不容易折斷。
連接長柄和擊打頭的“轉軸”部分,則可以用鞣製過的、柔韌結實的牛皮條,或者用硬木製作的、帶有活動關節的“木活套”來代替。
這樣一來,擊打頭在揮舞時,就能更加靈活自如地轉動,更容易找到合適的擊打角度,也更能將力道有效地傳遞出去。
至於那最關鍵的“擊打頭”也叫“連枷棒”或“敲板”),則可以用質地堅硬、耐磨損、且不易開裂的硬木來製作。
形狀上,可以不再是那種傻大黑粗的圓柱形或者長條形。
而是可以根據不同的作物特性,製作成略帶弧度的、或者表麵刻有淺淺凹槽的“異形”擊打頭。
這樣一來,在擊打穀穗時,就能更好地貼合穀穗的形狀,增大接觸麵積,提高脫粒效率,同時也能有效減少對穀粒的損傷。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