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清河岸邊水碓磨坊初試成功,“清溪奔流,糧麵如雪”的奇景,如同長了翅膀一般,在短短一兩天之內,便傳遍了青石村的每一個角落,也深深烙印在了每一個村民的心坎裡,成了他們津津樂道、百談不厭的“神跡”。
激動和狂喜之後,接踵而至的,便是全村人對這座“神仙磨坊”能夠真正投入日常使用,徹底將他們從那繁重而又枯燥的磨粉苦役中解脫出來的熱切期盼和一絲絲若有若無的忐忑。
他們盼著能早日用上這神磨,讓自己和家人都能吃上那雪白細膩的好米好麵。
卻也有些許擔心,這麼個金貴的大家夥,這張先生一家費了那麼大的心血才建起來,真的真的能輪到他們這些普通莊戶人家去使喚嗎?會不會有什麼他們承擔不起的章程和說道?
張大山自然也明白這份期盼中夾雜著的些許不安。
在水碓磨坊成功試運轉,並經過了連續數日的負荷測試和一些細微的調整,確保其能夠安全、穩定、高效地長時間運轉之後。
他並沒有急著立刻就對全村開放,而是先召集了張河、錢大爺,以及村裡幾個新近因為在各項集體事務中表現積極、處事公道、也漸漸在村民中建立起威望的村民代表,共同商議這水碓磨坊的“日常管理和使用章程”。
這可不是件小事。
一個好的章程,能讓這磨坊長長久久地運轉下去,惠及全村。
一個壞的章程,或者是沒有章程,那再好的東西,也可能因為管理不善,使用不當,而很快就變成一堆無用的廢物,甚至還會因此引發新的矛盾和糾紛。
“各位叔伯兄弟,”張大山坐在自家堂屋的主位上,神情嚴肅地看著眼前這幾位他親自挑選出來的、未來青石村各項事務的“核心骨乾”。
“咱們這水碓磨坊,如今算是徹底建成了,也能使喚了。這不僅僅是俺張家一家的功勞,更是咱們全村人齊心協力、流血流汗換來的共同寶貝。”
“往後,家家戶戶磨米磨麵,就都得指望它了。所以,這磨坊的日常使用和管理,就必須得有個章程,有個規矩,確保它能公平、高效、也長久地為大家夥兒服務。”
眾人聞言,都紛紛點頭稱是,臉上也露出了凝重的神色。
他們也知道,這張先生把他們叫來,肯定不是簡單地喝茶聊天,而是要商議關乎全村福祉的大事。
“張先生,您說得對。這事兒,是該好好合計合計,立個萬全的章程才行。”錢大爺第一個表態,他雖然年事已高,但腦子卻依舊清明,看事情也比一般人長遠。
“您老有啥章程,隻管說出來,俺們都聽您的,也一定幫著您把這事兒給辦得妥妥當當的。”
“是啊,張先生,您腦子活,看得遠,您說咋辦,咱們就咋辦。”張河也緊跟著附和,如今的他,對張大山已經是佩服得五體投地,言聽計從了。
張大山見眾人沒有異議,便將自己這幾日結合《天工開物》中關於工坊管理的一些零星記載,以及自己對後世一些“公共設施管理”的模糊記憶,再考慮到青石村的實際情況,反複琢磨出來的初步想法,一一道來。
“首先,這磨坊的使用,得有個先來後到,也得有個輕重緩急,更得有個公平合理。”
“俺琢磨著,咱們可以先在村裡頭,由各甲的甲長負責,將各家各戶的人口、存糧以及預計需要加工的糧食數量,都仔仔細細地登記造冊。”
“然後,再根據這個冊子,由負責管理磨坊的人,統一安排一個大致的輪候次序。比如,家裡人口多、存糧也多、確實急等著磨粉下鍋的,可以優先安排。”
“那些家裡人口少,糧食暫時還夠吃的,就稍微往後挪一挪,也彆都擠在一塊兒。”
“當然,這個次序也不是死的,誰家要是真有個什麼急事,比如要辦紅白喜事,或有病人需要吃點精細的,也可以提前跟管事兒的說一聲,酌情調整。”
“總而言之,就是要讓大家夥兒都能用得上,也都能用得順心,儘量彆為了這點事兒,再起什麼爭執和不痛快。”
這個法子,聽起來倒也公道,既考慮到了效率,也兼顧了人情,眾人自然是無不點頭稱善。
“其次,這磨坊雖然是水力驅動,省了咱們不少力氣。可它也不是鐵打的,也不是能自個兒轉動畫磨盤的。”張大山繼續說道,語氣也變得更加鄭重。
“它也需要人照看,需要人操作,更需要日常的維護和保養。”
“所以,俺提議,咱們從村裡選出幾個手腳勤快、心思也細密、還多少懂點木工鐵活、最重要的是人品得靠得住的年輕人,專門負責這磨坊的日常運轉和看護管理。”
“比如,俺家鐵牛和柱子,他們倆從頭到尾都參與了這磨坊的建造,對這磨坊的構造和脾性最是熟悉。我看,就讓他們倆,再加上張河兄弟家的二小子栓柱,三個人輪流值守。”
“他們的差事,就是負責每日裡磨坊的啟動、停機,檢查水渠的通暢,清理磨盤的積垢,以及給那些轉動的軸承、齒輪添點桐油、豬油啥的,確保它能順順當當地轉起來,不出岔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然,這些負責看護磨坊的人,也不能讓他們白白出力,耽誤了自家的活計。”
“俺的意思是,可以從村裡的‘公倉’裡,每月給他們撥付一定的糧食作為酬勞,或者按照他們值守的工時,給他們記上相應的‘集體貢獻工分’,將來村裡有了其他集體收益的時候,可以優先分紅,或者減免他們一部分應儘的集體義務。”
這個提議,更是說到了大家夥兒的心坎裡。
有專人負責,才能保證這“神仙磨坊”不出問題,大家夥兒也才能用得安心。
給負責的人發酬勞,那也是天經地義的,不然誰肯真心實意地去乾這迎來送往、還得時刻操心的差事?
“再有,也是最要緊的一條,便是這磨坊的使用,也不是完全白給的,得有個章程,才能長久。”張大山話鋒一轉,語氣也變得嚴肅了幾分。
“咱們建這磨坊,前前後後花了多少人力物力,大夥兒心裡頭都有數。光是那兩扇大磨盤,那些硬木齒輪,還有那水輪的主軸,那可都是好東西,金貴著呢。”
“這些東西,用久了,總會有磨損,總有需要修理替換的時候。要是沒有個進項,光靠著村裡這點底子,怕是用不了幾年,這好好的磨坊就得趴窩了。”
“所以,俺提議,各家各戶來磨坊加工糧食的時候,都得按照磨的糧食數量,拿出那麼一丁點兒,比如每磨一百斤穀物,就自願留下那麼一斤半或者兩斤,作為‘磨坊公積’,也叫‘磨損耗費’。”
“若是磨的是已經脫好殼的淨米,那就可以少抽一點,比如每百斤抽個一斤左右。”
“這點糧食,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但對於如今家家都有餘糧的青石村村民來說,想必也都能承受得起。”
“而這些積少成多的‘公積糧’,則會由村裡專門選出來的、德高望重且識字的錢大爺,和賬目清晰、為人也最是正直公道的張河兄弟,共同負責管理和記錄。每隔一個月,就得向全村公示一次賬目,讓大家夥兒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筆‘公積糧’的主要用途,便是作為咱們這水碓磨坊日常維護、修理、更換零部件的專項資金。”
“確保這座‘神仙磨坊’能夠長長久久地運轉下去,持續不斷地為大家夥兒服務。”
“若是將來這公積糧有所富餘,那更好辦了。咱們可以把它用作村裡其他公益事業的開銷,比如修橋鋪路,給村裡那些孤寡老人、殘疾病弱的人家,提供一些額外的幫扶和救濟。”
“這樣一來,這磨坊不僅僅是能給大家夥兒磨米磨麵,更能成為咱們青石村一個能持續產生效益、也能持續回饋鄉鄰的‘活錢櫃’和‘善心庫’。”
張大山這番話說得條理清晰,合情合理,公私分明,也充滿了對未來的長遠規劃。
既考慮到了磨坊的可持續運營,也兼顧了村民們的實際承受能力,更巧妙地,將這磨坊的日常使用,與未來村莊的集體經濟發展和公益事業,緊密地聯係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