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開始明白,種地,不光靠力氣,還得靠腦子,靠技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整個青石村,都因為這座水碓磨坊,悄然發生著深刻的變革。
人們的精神麵貌,也因此煥然一新。
以前,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單調沉重,臉上總帶著愁苦。
現在,生活依舊忙碌,卻不再那麼令人絕望。
他們有了更多時間思考、學習、創造。
臉上,也漸漸露出了久違的、輕鬆自信的笑容。
聚在一塊兒,談論的也不再光是東家長西家短,或對苦日子的抱怨。
而是開始交流如何把飯菜做得更可口,衣裳做得更漂亮,日子過得更舒心。
他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盼。
其次,村民們的飲食和健康,也明顯好轉。
以前,青石村百姓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頓純粹的白米白麵。
平日裡,多是難咽的粗糧餅子、野菜糊糊,還有那黑乎乎的疙瘩湯。
這樣的吃食,口感差,味道淡,也沒啥油水。
娃娃們長不高,老人們身子弱,不少人都落下些毛病。
可現在,不一樣了。
家家戶戶都能從水磨坊,磨出雪白細膩的精米精麵。
雖然依舊勤儉,可每日三餐,都能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暄騰騰的白麵饃饃。
還有那勁道爽滑的湯麵條、薄皮大餡的菜包子。
王氏和巧巧婆媳倆,更是憑著好手藝,把這些米麵變著花樣做。
比如,用糯米粉、野山楂、飴糖做的“山果糯米糕”。
比如,用白麵、韭菜、薺菜、土雞蛋烙的“農家合子”。
再比如,偶爾用精米、臘肉丁、香菇、白菜燜的“臘味香菇燜飯”。
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吃食,如今也漸漸上了尋常百姓家的飯桌。
孩子們的飯量大了,小臉紅撲撲的,個頭也往上躥。
大人們也覺得身子骨硬朗了,精神頭足了,乾活更有勁了。
村裡頭,那些個因為吃不好落下的小毛病,也好了不少。
整個村莊的精氣神,都因為這吃食的改善,提了上來。
再次,這水碓磨坊的對外影響,也開始顯現,帶來了“名氣”和“商機”。
青石村建了座“不用人推,光靠水就能自己轉動畫磨盤,還能日夜磨出雪白米麵”的“神仙磨坊”的消息。
像長了翅膀,很快就吹遍了周邊十裡八鄉,連縣城都有所耳聞。
最初,大夥兒還以為是吹牛。
畢竟,這事兒太稀奇,不合常理。
可當一些膽大的鄰村村民,抱著疑心,跑到清河岸邊,親眼見了那水輪飛轉、米麵如雪的磨坊。
才不得不信,這青石村,還真就出了這等寶貝!
一時間,前來青石村“瞅稀奇”的鄰村村民,絡繹不絕。
他們圍著磨坊,看著奔流的清溪,看著不知疲倦的水輪,看著源源不斷流出的雪白米麵。
一個個都驚得是瞠目結舌,嘖嘖稱奇,羨慕得眼珠子都快掉下來。
“我的老天爺,這真是巧奪天工啊!俺活了大半輩子,就沒見過這麼省事、這麼出活兒的磨坊!”
“青石村這是請了天上的神仙,還是得了魯班爺的真傳?”
“嘖嘖,瞧這麵粉,比雪花兒還白還細。用這麵做的饃,那還不得跟白玉似的?”
“哎,我說這位大哥,你們村這磨坊,能不能也讓俺們外村人使喚使喚?俺們也不是白磨,該給多少錢糧,俺們都認!”
羨慕之餘,便有不少鄰村村民,開始動了心思。
他們試探著,向鐵牛和柱子,以及青石村村民打聽,能不能也讓他們用這“神仙磨坊”,加工自家的糧食?
當然,他們願意按照規矩,繳納“磨損耗費”或支付銅錢。
對於這種“送上門的生意”,青石村村民自然樂見其成。
張大山對此,也並未阻止。
他建磨坊,除了解決本村難題,也存了點“技術輸出”和“創彙增收”的心思。
這磨坊的加工能力,滿足本村後,確實還有富餘。
若是能為周邊村莊提供有償服務。
不僅能為青石村積累資金,用於村莊建設。
也能讓這“神磨”的名聲,傳得更遠。
於是,經過與張河、錢大爺等商量。
張大山很快就定下了一套針對外村加工糧食的收費標準和管理辦法。
那收費,既要保證青石村有合理收益,又不能太高嚇跑人,還得顧及鄰裡情麵。
那管理,則更嚴格,比如外村加工須提前登記,錯開本村高峰;糧食須初步清理等。
即便如此,當青石村水碓磨坊正式對外承接加工業務的消息一傳出。
周邊的村莊,依舊是趨之若鶩。
他們寧願多走幾裡山路,多等一兩天,甚至多付些“加工費”。
也願意把自家糧食,拉到青石村這座“神仙磨坊”來加工。
因為,這裡不僅能磨出他們以前沒見過的雪白好米麵。
更能讓他們親身體驗到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