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那幾樣獨門出產的好東西。
無論是花兒布坊裡織染出來的“青石精麻彩布”。
還是栓子酒醬作坊裡釀造的“青石春”米酒和“張氏風味豆醬”。
因為品質上乘,風味獨特。
漸漸地,在臨水鎮和青陽縣的一些小圈子裡,都有了些名氣。
趙四海的商隊,如今每個月都會固定來青石村幾趟。
也會捎帶上不少這新出的彩布、米酒和豆醬,運到府城甚至更遠的地方去賣。
據說,銷路都還不錯,價錢也能賣得比尋常貨色高出不少。
這自然是給張家帶來了可觀的進項。
可張大山心裡頭也明白。
這趙四海的商隊,畢竟是外人。
他們帶貨,數量有限,品類也挑剔。
而且,這賣出去的錢,大頭還是被他們這些中間商販給賺了去。
張家和青石村,能拿到的,終究隻是那一小部分。
“要想把咱們自家的好東西,真正賣出個好價錢,打出個大名堂。”
“還得靠咱們自個兒的人,去跑那商路,去闖那市場才行。”
這話,是張大山在一次家裡人湊在一塊兒吃飯的時候,對著二兒子石頭說的。
石頭這小子,打小就透著一股子機靈勁兒。
跟著張大山跑了幾趟藥材買賣之後,那商業上的天賦,更是顯露無遺。
如今,他不僅把家裡各項產業的進出賬目,都打理得井井有條。
還常常會主動去鎮上、縣裡,打探各種貨物的行情,了解市場的需求。
儼然已經成了張家未來的“大掌櫃”和“財神爺”。
“爹,您的意思,是讓俺也學著趙四海他們那樣,自個兒拉著貨出去賣?”
石頭聽了父親的話,那雙黑亮的眼睛裡,頓時就閃過一絲興奮和躍躍欲試的光芒。
他早就對外頭那繁華熱鬨的世界,充滿了向往。
也早就想憑著自個兒的本事,去闖出一番名堂來了。
“沒錯。”張大山點點頭,臉上帶著幾分期許。
“咱們家如今這攤子,越鋪越大,好東西也越來越多。”
“光靠著趙四海那條線,怕是也消化不了多少。”
“你腦子活,嘴巴也甜,又識文斷字,還跟著趙四海他們見過些世麵。”
“爹琢磨著,是時候讓你出去,闖蕩闖蕩了。”
“先從咱們這臨水鎮和青陽縣開始。”
“把咱們家的藥材、彩布、酒醬這些緊俏貨,都給它尋摸個好銷路。”
“也順便,摸清楚外頭那些買賣的門道,結交些有用的人脈。”
“將來,咱們青石村,要想真正富裕起來,這商路,可是頂頂要緊的一環啊。”
石頭聽得是熱血沸騰,當即就拍著胸脯應承下來。
“爹,您就放心吧!”
“這事兒,包在兒子身上了!”
“俺保證,不出三年,就讓咱們‘家的招牌,響遍整個青陽縣,甚至或南陽府!”
他倒也是個有野心的。
張大山笑了笑,也不點破。
年輕人有衝勁兒是好事,但也得腳踏實地才行。
於是,在張大山的支持和規劃下。
石頭便開始著手,組建他那支小小的、卻也承載著無限希望的“青石商隊”。
人手方麵,除了他這個“大掌櫃”之外。
張大山又從村裡那些平日裡跟著鐵牛、柱子學手藝的年輕人中。
挑選了三五個腦子靈活、手腳勤快、也能吃苦耐勞的後生小子。
比如張河家的二小子栓柱,還有那李老四家的三小子李大膽。
讓他們跟著石頭一起,負責趕車、搬貨、以及路上的一應雜務。
這些人,都是張家雇傭的“夥計”,每月都能從張家領到一份不薄的工錢。
自然是感恩戴德,乾起活來也格外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