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那幾樣獨門出產的好東西,如今是名聲在外了。
花兒的“青石精麻彩布”,栓子的“青石春”米酒和“張氏風味豆醬”。
還有那些經過張大山親手炮製的上等藥材。
都成了臨水鎮和青陽縣一些體麵人家和鋪子裡的搶手貨。
石頭每日裡趕著那頭壯實的騾子,拉著滿滿一車貨出去。
又拉著一車沉甸甸的銀錢和采買回來的各色物料回來。
張家的日子,自然是越過越紅火。
可這村裡頭,還有那一項項“公中”的營生。
比如水磨坊每日裡磨出來的那些“磨坊餘利”。
榨油工坊裡榨出來的那些豆油、菜籽油。
還有自家布坊裡新近織染出來的那些彩布。
這些東西,也得想法子運出去,或在村裡各家各戶之間進行調配。
青石村地處山區,道路崎嶇不平。
雖然張大山也曾帶著大家夥兒,簡單修繕過幾回。
可那牛車馬車,也就能在村裡幾條主道上跑跑。
真要往各家各戶的後院作坊送原料,或從山腳下的水磨坊往村裡運糧食。
亦或是給那些住在半山腰的鄰村送點小批量的貨。
那沉重的四輪大板車,就有些施展不開了。
不是嫌路窄轉不過彎,就是嫌坡陡拉不上去。
大多數時候,還得靠人力,一擔擔地挑,一筐筐地背。
那效率,實在是太低了,也太耗費人力。
“爹,您瞅瞅這路。”
這日,柱子跟著鐵牛,從河邊的水磨坊,往村裡那新蓋的“公倉”裡運送剛收上來的“磨坊餘利”。
兩人推著一輛吱呀作響的木板車。
在那坑坑窪窪的土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地,累得是滿頭大汗。
“這路不好走,車子也忒笨了。”
“光是把這點糧食從河邊運到村裡,就得費上半天工夫。”
“要是能有個更省勁兒、也更靈便的運貨家夥什就好了。”
柱子如今跟著張大山,學了不少木工和機械的門道。
腦子也比以前活泛了不少,開始琢磨起如何改進工具來了。
張大山聽了,也是深有同感。
他知道,這運輸的瓶頸,已經開始製約青石村各項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了。
他又想起了《天工開物》《舟車》篇裡頭,除了那些關於製造大船、官車等“高大上”的記載之外。
其實也提到了一些個民間常用的、結構簡單卻又非常實用的運輸工具。
其中,一種被稱為“雞公車”或“獨輪車”的圖樣,引起了他的注意。
這種車,隻有一個輪子,車架搭在輪子上方,兩側可以載貨。
人隻需要在後麵扶著兩個長長的把手,掌握好平衡,就能推著它輕鬆前行。
書上說,這種獨輪車,最是適合在那些狹窄崎嶇的山路上行走。
因為它隻有一個輪子,轉向靈活,通過性極好。
而且,因為大部分的重量都壓在了輪軸之上。
人推起來,也比那雙輪或四輪的車子,要省力不少。
“柱子,你這話倒是提醒了爹。”張大山眼睛一亮。
“爹想起一種隻有一個輪子的車子。”
“據說啊,那車子雖然小巧,可載起貨來,卻比咱們現在用的這板車還要多,還要省勁兒呢。”
“一個輪子的車?”柱子聽得是滿臉好奇。
“那能站得穩嗎?不得一推就倒啊?”
“嗬嗬,這你就不知道了吧。”張大山笑道。
“這一個輪子的車,裡頭的學問可大著呢。”
“關鍵就在於那個輪子的大小、位置,還有那車架的設計。”
“隻要弄得巧妙了,它就能像那不倒翁似的,穩穩當當,還能借著人往前推的力道,自個兒往前跑呢。”
他將那獨輪車的幾個關鍵構造和省力原理。
仔仔細細地,給柱子講解了一遍。
又在地上,用石子畫出了大致的圖樣。
柱子本就對這些機械構造的東西著迷。
如今聽父親這麼一說,又瞅著地上那雖然簡單、卻也透著幾分巧妙的圖樣。
心裡頭頓時就跟那貓爪子撓似的,癢癢起來。
“爹,您這法子......聽著可真是神了!”
“要不,咱們也照著這個,試著做一輛出來?”
“好小子,有誌氣!”張大山讚許地拍了拍柱子的肩膀。
“這事兒,就交給你了。”
“爹把這圖樣畫得再仔細些,你呢,就負責把它給做出來。”
“需要啥木料鐵料,隻管跟你大哥二哥說,讓他們給你備齊了。”
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天裡。
柱子便一頭紮進了對這“獨輪神車”的研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