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要辦學堂的消息,一經傳開。
那可真是比那逢年過節還要熱鬨幾分。
村民們聚在一塊兒,談論最多的,便是這樁“開天辟地”的大好事。
“聽說了嗎?張先生要給咱們村建個蒙學堂呢。”
“可不是咋地,說是讓咱們村那些七八歲到十二三歲的娃兒,無論男女,都能去認字念書。”
“我的老天爺,這……這可是咱們祖祖輩輩都不敢想的事兒啊。”
“往後咱們青石村,怕是也要出好幾個像小山相公那樣的讀書人了。”
雖然也有那麼一兩個思想保守的老人,家裡實在缺人手的。
嘀咕幾句“泥腿子讀啥書,還不如早點下地學門手藝實在”。
“女娃娃家認那麼多字有啥用,將來還不是要嫁人”之類的怪話。
可大多數村民,心裡頭都是樂開了花,也充滿了對未來的期盼。
他們雖然自個兒不識字,可也知道這讀書人的金貴。
也盼著自家那幾個整日裡隻知道滿山瘋跑的野小子、野丫頭。
將來也能有機會,學點文化,明點事理,不像他們這輩人一樣,一輩子都隻能在這土坷垃裡刨食。
有了張先生的親自拍板,和村裡“公社會”的全力支持。
這興建學堂的事兒,便也雷厲風行地,操辦了起來。
學堂的選址,張大山也是費了番心思。
他瞅著村東頭,那以前有張有德住過的老宅子。
張有德帶著家人灰溜溜地搬到鎮上去之後,那幾間大瓦房就一直空著,村裡人嫌晦氣,也沒人願意去住。
地方倒是寬敞,也還算清淨。
隻是……那宅子畢竟是張有德蓋的,裡頭也發生過不少醃臢事兒。
讓孩子們在那種地方念書,張大山心裡頭總覺得有些膈應。
最後,還是周先生提議。
說是村子中央那座早已廢棄多年的、據說是供奉山神的破舊小廟。
地方倒是清幽,離各家各戶都不算太遠。
若是能把它修繕修繕,再擴建幾間屋舍。
倒也不失為一個興辦學堂的好去處。
張大山一聽,也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那山神廟雖然破舊,可地基還在,也省了不少功夫。
而且,把那供奉鬼神的地方,改成教書育人的學堂。
也算是破舊立新,開啟新風了。
於是,學堂的選址,便這麼定了下來。
接下來,便是修繕和建造了。
這活兒,自然是落到了柱子和他那日益壯大的木工房的頭上。
柱子如今可是村裡公認的“小魯班”。
無論是蓋房子,還是打製家具。
那手藝,都是頂呱呱的。
他領著手底下那十幾個年輕力壯的學徒。
先是把那破舊的山神廟給拆了個乾乾淨淨。
隻留下了幾根還算結實的房梁和幾塊品相不錯的青石板。
然後,便按照張大山關於學堂書院的簡易圖樣,並結合了青石村的實際情況畫出圖紙。
開始伐木、備料、打地基、砌牆、上梁、蓋瓦……
鐵牛的鐵匠鋪,也沒閒著。
他們負責打製學堂門窗上需要用到的各種合頁、門栓、窗欞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