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青石村“公倉”和“公積金”的牌子,算是正式立起來了。
村裡人瞅著那磨坊旁邊新掛上的木牌,心裡頭都踏實了不少。
大方向的規章,也在張大山的主持下,跟“公社會”的理事和各甲甲長議定了。
可這光有章程還不行,這每日裡錢糧進進出出的,得有本明明白白的細賬才成。
這管賬的差事,大夥兒都曉得,落在了張家那個平日裡不聲不響的小兒子豆子身上。
錢大爺和張河雖然也掛著名,幫著掌總和看管實物,可這具體的數目計算和登賬造冊,還得靠豆子這“小神算”。
先前豆子幫著家裡作坊和村裡修水利那會兒記的賬,大夥兒也都瞅見過。
那叫一個清楚明白,比鎮上有些鋪子裡的賬房先生弄得都利索。
如今這“公倉”和“公積金”的賬目,比起以前那些零敲碎打的,可要繁瑣和緊要得多。
張大山把豆子叫到跟前,又特意喊上了剛從縣學休沐回村的小山。
“豆子,這村裡‘公倉’的糧食進出,還有‘公積金’的錢財來往,往後就都得由你費心了。”
張大山看著自家這個年歲不大,眼神卻透著股子沉穩的小兒子,語氣也鄭重了幾分。
“這可是咱們全村人的家底,一分一毫都不能含糊。”
“你三哥是讀書人,也懂些算學上的精深道理。這幾日他正好在家,你就多向他請教請教。”
“看看能不能給咱們這‘公倉’和‘公積金’,都弄出一套更妥帖、也更不容易出錯的賬簿法子來。”
豆子聽了,那張平日裡還有些稚氣的小臉,也繃得緊緊的,用力地點了點頭。
“爹,您放心。俺省得。”
小山也在一旁笑著說道:“爹,您就放心好吧。豆子在算學上的天分,那是沒得說。”
“兒子這幾日,就把在縣學裡頭學到的那些個關於賬冊整理、數目勾稽的法子,都仔仔細細地跟豆子說道說道。”
“保準讓他把咱們村這‘公家賬’,管得比那官府庫房的還要清楚明白。”
於是,接下來的幾日裡。
豆子便在三哥小山的悉心指導下,一頭紮進了這“公倉”和“公積金”的賬簿創建之中。
小山不愧是中了舉人的,他從縣學裡帶回來的那些關於《九章算術》的精解,還有一些個官府通用的賬冊格式、以及如何進行“出入登銷”、“分類彙總”的法門。
都毫無保留地,一點點地,掰開了揉碎了,講給豆子聽。
豆子呢,也是一點就透,學得飛快。
他先前跟著爹爹學的那些“新式數目字”和簡單的加減乘除,如今在小山這些更係統的理論指導下,更是如虎添翼。
他不再滿足於像以前那樣,隻記個簡單的流水賬了。
他學著小山的指點,讓柱子哥給他用村裡能尋到的、相對平整些的草紙,精心裝訂了三大本厚厚的賬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