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原創獨發
那片新買的荒山,不光有木材石料,更有那烏金似的煤炭。
這可是個天大的好消息,讓張大山心裡頭那股子乾勁兒,更是燒得旺旺的。
他曉得,有了這煤炭,許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東西,如今都有了盼頭。
頭一個,便是那能讓村裡人徹底告彆土坯茅草屋的——青磚大瓦。
這些日子,張大山一得了空,便會翻閱腦海中的《天工開物》。
仔仔細細地,研讀起那《陶埏》一篇裡頭,關於燒製磚瓦的法門。
書上說啊,這燒磚製瓦,頭一步便是選土。
那土,既不能太沙,也不能太黏,得是那種黃中帶紫、細膩油潤的“壚土”才最好。
和泥的時候,還得講究個“熟”字,得反複捶打、踩踏,把裡頭的氣泡都給它排乾淨了,那泥坯才不容易開裂。
至於那窯爐的設計,更是有大學問。
從窯門、火膛、煙道,到那窯頂的形狀、大小,哪一樣都得合乎尺寸,才能保證那火候均勻,燒出來的磚瓦才能成色好,也結實。
張大山看著書上那些彎彎繞的圖樣和拗口的解說,也是一個頭兩個大。
可他曉得,這事兒急不來,得一點點地啃,一點點地琢磨。
張大山將腦中的圖樣畫出來。
他把柱子和鐵牛也叫了過來,爺兒仨湊在一塊兒,就著那昏黃的油燈。
一邊看著紙上的圖,一邊比比劃劃,商商量量。
“爹,您看這窯,底下是燒火的,火氣往上走,把這磚坯瓦坯給它燒透了?”柱子指著一個饅頭窯的剖麵圖問道。
“差不多是這個理兒。”張大山點頭,“可這火候咋個控製,啥時候該用大火,啥時候該用文火,我還沒弄明白。”
鐵牛則更關心那窯的材料:“爹,這砌窯的磚,怕是也得用耐火的吧?咱們那石灰窯用的耐火泥,能成不?”
“怕是不成,那石灰窯的火候,跟這燒磚瓦的,不是一個等量級。這事兒,還得再想法子。”
除了研究窯爐,張大山也開始琢磨這磚瓦的樣式和尺寸。
他曉得,這磚,有那大塊的城磚,也有那小塊的民用磚。
瓦呢,有那筒瓦,也有那板瓦,還有那收邊的瓦當滴水。
他們青石村自家用,自然是用不著那麼些個講究。
就弄那最普通、也最實用的長條青磚,還有那能搭接嚴密、又利於排水的板瓦就成了。
尺寸嘛,也得定個統一的,往後無論是蓋房還是修牆,都能對得上榫頭。
心裡頭有了大致的章程,張大山便開始動手畫圖樣。
他先是畫了那磚瓦窯的平麵圖和立麵圖,把那火膛、窯室、煙囪的位置和尺寸,都仔仔細細地標注清楚。
又畫了那磚坯和瓦坯的模子樣式,長寬高也都寫得明明白白。
這些圖樣,雖然還是他那獨特的“簡筆畫”風格,可比起先前那些,卻也精細了不少。
圖樣畫好了,接下來便是這建造窯爐和試燒磚瓦的頭等大事了。
張大山又從村裡頭,挑了幾個在建石灰窯時就手腳麻利、也肯下力氣的青壯漢子。
再加上柱子和鐵牛這兩個技術骨乾。
一行人便在那新買的荒山腳下,離那煤炭開采點不遠的一處平緩坡地上,熱火朝天地乾了起來。
這頭一座磚瓦窯,張大山沒打算建得太大。
畢竟是頭一回試手,先弄個小型的,摸索經驗要緊。
他們先是按照圖樣,挖好了窯基,又用從山上采來的大塊石頭和那新燒出來的石灰、河沙,攪拌成“三合土”,把那窯基給它打得結結實實。
窯身呢,則是用那耐火黏土摻和上鍘碎的稻草,做成特製的“窯磚”,一塊塊壘砌起來。
那火膛和煙道的設計,更是費了不少心思,得保證那火能燒得旺,煙也能排得暢。
一連忙活了十幾天,這座凝聚了眾人心血的、看著還有些粗陋的土製磚瓦窯,總算是……有了個大概的模樣。
窯建好了,接下來便是這選土和製坯了。
張大山領著幾個村民,在那附近的山坡上,還真就尋摸到了一處土質細膩、顏色也合適的黃黏土。
大夥兒把那黏土挖了回來,挑揀掉裡頭的石子草根。
又按照張大山教的法子,往裡頭摻上適量的河沙和鍘碎的稻草。
再挑水和泥,光著腳丫子,在那泥潭裡頭,踩過來,踏過去。
直把那泥巴,踩得又黏又韌,差不多能拉出絲來,才算是“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