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的,你說那豆子收回來,除了磨麵,還能做醬。俺娘家那邊,做黃豆醬可是一絕,那醬香濃鬱,夾饃下飯都好吃,回頭俺也試試,要是做成了,也給這書上添上一筆。”王氏笑著說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花兒則對棉花的後續加工更上心:“爹,這棉花紡線織布的法子,是不是也得寫進去?如今村裡好多姐妹都想學呢。”
“這個自然,”張大山點頭,“等這農事的部分拾掇完了,就輪到你們這些紡織印染的巧手活了。”
這《青石農錄》的編撰,倒也成了張家一項熱鬨有趣的集體活動了。
前前後後,忙活了將近大半個月。
這關於棉花和大豆種植的頭一卷《青石農錄》,總算是……初具雛形了。
雖然那紙張隻是從鎮上買來的普通草紙,那字跡也隻是周文軒和小山一筆一劃謄寫的。
可裡頭那每一句話,每一個圖,都凝聚著張大山的心血和智慧,也充滿了青石村這片土地的芬芳和對豐收的期盼。
書一編好,張大山便立刻召集了村裡各家各戶的當家人。
在村學堂那寬敞的院子裡,當著大家夥兒的麵,鄭重其事地宣布:
“各位叔伯兄弟,鄉親們!”
“咱們青石村,如今也算是有了自個兒的‘農書’了!”
他高高舉起手中那本用麻線粗粗裝訂起來的冊子,臉上滿是自豪。
“這裡頭啊,寫的都是咱們自家摸索出來的、種棉花、種大豆的實在法子!都是經過俺們自家田裡頭驗證過的,管用!”
“從今往後,大家夥兒要是想種這兩樣金貴莊稼,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樣,兩眼一抹黑,瞎琢磨了!”
“照著這書上寫的去辦,保管你們也能種出跟俺家一樣的、畝產幾百斤的好莊稼來!”
說著,他便讓小山和周文軒,把那《青石農錄》裡頭,關於棉花和大豆種植的關鍵要點。
都仔仔細細地,用那最通俗易懂的話,給大夥兒念了一遍,講解了一遍。
還把那些畫著耬車圖樣、棉花打頂示意圖的紙張,都一一展示給眾人看。
村民們聽著,看著,一個個都激動得是兩眼放光,摩拳擦掌。
“我的老天爺!這張先生可真是把心都掏給咱們了啊!”一個頭發花白的老農激動地說道,手都有些發抖。
“這書上寫的,可都是真金白銀的本事啊!比那傳家寶還要金貴!”
“有了這‘農書’,往後咱們種地,可就有了準譜了!再也不怕白費力氣不出活了!”另一個壯實的漢子也大聲附和。
“明年開春,俺說啥也得跟著張先生學,把這棉花和大豆都給它種上!也讓俺家婆娘娃兒穿上新棉衣,吃上豆油!”
張大山又宣布,這《青石農錄》,會先抄錄幾份,放在村學堂和“公社會”那裡。
村裡人誰想學,都可以隨時去翻看,去請教。
要是遇到不識字的,或者有啥不明白的地方,儘管來問他,或者問小山、周文軒他們。
保證知無不言,言無不儘。
這一下子,整個青石村,都掀起了一股子學習農業新技術的熱潮。
那些原本隻曉得埋頭苦乾的老莊稼漢們,如今也開始琢磨起這選種、育苗、合理密植的道道兒來了。
每日裡,村學堂和公社會那幾本《青石農錄》的抄本,都被翻得是卷了邊。
圍著小山和周文軒請教問題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有些個腦子活泛的,甚至還照著那圖樣,自個兒個兒動手,也做出了簡易的耬車來,雖說粗糙了些,可也能省不少事。
第二年開春。
青石村的田野裡,便不再是清一色的粟米麥子了。
大片大片的棉花地和大豆地,也開始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紮下了根。
因為有了這《青石農錄》做指引,再加上張大山他們時不時地下地去指導。
這一年,青石村的棉花和大豆,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家家戶戶的糧倉裡,都堆滿了沉甸甸的棉桃和金燦燦的豆子。
光是這兩樣作物的進項,就讓村裡不少人家,一下子就翻了好幾番的身家!
以前那些勉強糊口的人家,如今也能扯上幾尺新布,給娃兒們做件新衣裳,過年也能吃上幾頓豆油炒的菜了。
那些日子本就還算過得去的人家,更是添置了不少家當,甚至還琢磨著,是不是也該學著張先生家那樣,蓋上幾間青磚大瓦房了。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