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
可這青石村的好日子,卻像是長了翅膀似的,一下子就飛遍了十裡八鄉。
那些去臨水鎮趕集,或者走親戚路過青石村的鄰村村民。
瞅見青石村那整齊的青磚大瓦房,那平坦乾淨的三合土路,還有那村民們臉上洋溢著的、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舒坦笑容。
一個個都驚得是眼珠子都快掉下來了。
“哎喲我的娘!這……這還是那個窮得叮當響的青石村嗎?”
“可不是咋地!這才一兩年的工夫,咋就變得跟那畫兒裡頭似的了?”
“聽說啊,是他們村那個張大山張先生,有大本事,領著他們村裡人,又是修水利,又是改農具,還種出了啥高產的棉花和大豆!”
“真的假的?那張大山,以前不就是個悶葫蘆老實頭嗎?咋一下子就變得這麼能耐了?”
“誰曉得呢!興許是摔下山坡,得了神仙指點也說不定!”
這些風言風語,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是神乎。
漸漸地,那些日子過得依舊緊巴的鄰村,可就都坐不住了。
尤其是跟青石村挨著最近的那幾個村子,比如下溪村、石頭村。
他們那地,跟青石村也差不離,大多是些個貧瘠的旱坡地,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也就勉強混個溫飽。
如今瞅著青石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他們心裡頭,能不眼熱?能不著急?
這日,下溪村的村長老李頭,還有石頭村的族長王大伯。
便不約而同地,備了些薄禮,領著村裡幾個管事的人,一塊兒來到了青石村。
指名道姓地,就要拜訪張大山張先生。
張大山聽了下人通報,也是有些個意外。
他曉得,這青石村的變化,遲早會引來旁人的注意。
可也沒想到,這鄰村的人,竟然這麼快就找上門來了。
他連忙把人請進了自家那寬敞的堂屋。
王氏和花兒她們,也趕緊端上了熱茶和自家做的點心。
“哎呀,李村長,王族長,稀客稀客啊!”張大山拱手笑道。
“啥風把您幾位給吹來了?”
那下溪村的李村長老臉一紅,有些個不好意思地搓了搓手。
“張……張先生,俺們……俺們這次來,是……是想厚著臉皮,跟您討教討教。”
“討教?”張大山故作不解,“李村長這話從何說起啊?俺張大山就是個粗人,哪有啥能教您老的?”
“哎,張先生您就彆謙虛了!”石頭村的王族長是個爽快性子,直接就開了口。
“如今這十裡八鄉,誰不知道你們青石村的日子,過得是紅紅火火,芝麻開花節節高啊!”
“俺們村那些去鎮上趕集的,回來都說,你們青石村如今是家家戶戶蓋新房,人人都能穿上新棉衣,那地裡頭的莊稼,更是長得比旁人家高出一大截!”
“俺們……俺們就是想來問問,張先生您這……到底是有啥發家致富的秘訣不成?”
張大山聽了,心裡頭便明白了七八分。
他曉得,這青石村的富足,是瞞不住人的。
他沉吟了片刻,說道:“李村長,王族長,各位老哥。”
“要說啥秘訣,俺張大山可不敢當。”
“俺們青石村能有今天這點光景,那也是托了老天爺的福,再加上大家夥兒齊心協力,肯下力氣罷了。”
“不過嘛,”他話鋒一轉,“俺倒是也從一些個古書上,瞅見了一些個關於農耕營造的粗淺法子。”
“比如那改良農具的曲轅犁,那漚製堆肥的法子,還有那新近才試種成功的棉花和大豆。”
“這些東西,倒也確實是讓咱們村的日子,比以前強了不少。”
李村長和王族長一聽,眼睛頓時就亮了。
“張先生,您說的這些法子……能不能……也傳授給俺們一些?”李村長試探著問道,臉上滿是期盼。
“俺們村那地,跟你們青石村也差不離,都是些個不頂用的賴地。要是也能學到您這些好法子,那俺們村的日子,怕是也能跟著好過不少啊!”
王族長也連連點頭:“是啊是啊,張先生,您要是肯拉俺們一把,俺們全村老少,都感激您的大恩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