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山瞅著他們那副誠懇的模樣,心裡頭也是有些個動容。
他曉得,這技術要是光捂在自個兒手裡頭,那也隻能富裕青石村這一小片地兒。
可要是能傳揚出去,讓周邊的村子也都跟著學了去。
那這整個區域的民生,怕是都能得到不小的改善。
這《天工開物》上說的那些“貴五穀而賤金玉”、“厚生利用”的道理,不也正是如此嗎?
他沉吟道:“兩位老哥的心情,俺能理解。”
“這鄉裡鄉親的,能幫一把,俺張大山自然也不會藏私。”
“隻是,這傳授技術,也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
“而且,各村的地勢、水土、人力也都不一樣,這法子能不能在你們村也管用,俺也不敢打包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先生您放心!”李村長連忙說道,“隻要您肯教,俺們指定用心學!絕不敢有半分懈怠!”
“是啊,俺們也不求能跟你們青石村一樣富裕,隻要能讓家家戶戶都吃飽穿暖,俺們就心滿意足了!”王族長也表態道。
張大山點了點頭:“既然如此,那俺也就卻之不恭了。”
“這樣吧,過幾日,俺讓我家小山和女婿文軒,把咱們村那本《青石農錄》再抄錄幾份出來。”
“裡頭啊,詳細記載了咱們這棉花和大豆的種植法子,還有那堆肥、曲轅犁的製作圖樣。”
“到時候,俺再派幾個村裡有經驗的老把式,跟著他們一塊兒,去你們村裡,手把手地教你們。”
“隻是,這學技術,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兒,得有耐心,也得肯下工夫才成。”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李村長和王族長聽了,都是喜出望外,連連作揖道謝。
“張先生您這可是……可是救了俺們全村人的活路啊!”
送走了下溪村和石頭村的人,張大山便把這事兒,跟村裡“公社會”的幾個理事說了。
張河他們聽了,自然也是沒有異議。
“先生做得對!這好技術,就該讓更多的人曉得,大家夥兒的日子都好過了,那才是真個好!”
於是,沒過幾天,小山和周文軒便抄錄好了幾份《青石農錄》。
張大山又從村裡挑了幾個在種植棉花和大豆上最有經驗的老農。
讓他們跟著小山和周文軒,分彆去下溪村和石頭村,傳授這新的種植技術。
鄰村的村民們,一聽說青石村派人來教他們種高產作物,一個個都興奮得跟什麼似的。
每日裡,都圍著小山他們,問這問那,學得是格外認真。
遇到那些不識字的,小山和周文軒便耐著性子,一遍遍地給他們講解。
遇到那些不好理解的,青石村來的老農們,便親自下地,手把手地給他們示範。
還真彆說,這下溪村和石頭村的村民們,也是憋著一股子勁兒要過好日子。
學起這新技術來,那叫一個用心,一個投入。
雖然也免不了會遇到些個小波折,小困難。
可有了青石村的經驗在前頭,再加上小山他們儘心儘力的指導。
總算是……也都有驚無險地,把這棉花和大豆,給它種了下去。
等到秋收的時候,這兩個原先跟青石村一樣窮得叮當響的村子。
竟然也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雖然比不上青石村那麼驚人,可比起往年,那也是強了不止一星半點。
家家戶戶的糧倉都滿了,臉上也都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這一下子,張大山的名聲,還有那青石村的“先進經驗”。
可就在這周邊地區,徹底傳揚開來了。
越來越多的鄰村,都派人前來青石村,學習這新的種植技術,或者請求張大山派人去他們村裡指導。
張大山對此,也是來者不拒,儘心竭力地,把那些已經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農業技術,都毫無保留地傳授了出去。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