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那水排,又是個啥樣的大家夥?”
張大山笑道:“莫急,莫急。”
“這些爹心裡頭都有數。”
“這焦炭嘛,說白了,就是把煤炭給它‘悶燒’一遍,把裡頭的煙氣和雜質都給它逼出來,剩下的就是好炭了,火力比原煤要猛得多。”
“至於那水排,其實也跟咱們那水碓的道理差不離。”
“就是用水輪帶動幾個大大的皮囊風箱,輪番鼓風,那風力自然就比人拉的要強勁持久了。”
接下來的日子裡,張大山便又領著鐵牛、柱子,還有村裡一幫最是得力的工匠,開始了這冶鐵高爐的攻堅克難。
選址,定在了那新買的、靠近煤炭礦脈和水源的荒山腳下。
鐵礦石的來源,張大山也早有準備。
他先前在勘察那片荒山的時候,就留意到有幾處山岩的顏色和質地,跟書上記載的赤鐵礦和褐鐵礦有些相似。
如今派人去仔細尋摸開采,倒也真弄回來不少品位還算過得去的鐵礦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礦石運回來,還得先用大鐵錘砸碎。
再用水衝洗掉泥沙。
還得在簡易的土窯裡頭,用煤炭進行初步的焙燒,去掉裡頭的硫和砷等有害雜質。
焦炭的製作,也提上了日程。
張大山指導村民們,用黃泥和磚石,砌築了幾個小型的“悶窯”。
把那開采出來的煤炭,裝進窯裡,封好了口。
再從底下點火,用文火慢慢地“乾餾”。
直燒得那煤塊裡頭的煙氣都出儘了,顏色也變得烏黑發亮,質地也更堅硬了,才算是成了。
這頭一批焦炭燒出來,雖然還有些個生熟不均,可那火力,確實是比原煤要猛上不少。
與此同時,柱子那邊,也沒閒著。
他領著木工房的匠人們,按照張大山畫的圖樣,叮叮當當地,建造那冶鐵高爐的爐體和那更複雜的水力鼓風裝置——水排。
這高爐的爐身,得用雙層的耐火磚砌築。
中間還得填上厚厚的耐火泥,才能承受那上千度的高溫。
那爐缸、爐喉、出鐵口、出渣口的設計,更是得精益求精,不能有絲毫差池。
而那水排,則更是個精巧的大家夥。
得先建一個大型的立式水輪。
再通過複雜的齒輪和曲柄連杆機構,帶動好幾個牛皮製成的大型風箱,交替著吸氣、鼓風。
這其中的計算和配合,比起先前那水力鍛錘,還要更複雜幾分。
光是這水排的建造,就耗費了柱子他們將近大半個月的心血。
鐵牛呢,則帶著鐵匠鋪的徒弟們,日夜趕工。
打製那些個高爐和水排所需的各種鐵製構件。
比如那爐門、風口、鐵水槽、還有那水排上的各種連杆、軸承、銷釘等等。
這些個東西,不僅要求結實耐用,還得尺寸精準,才能保證那高爐和水排能順順當當地運轉起來。
前前後後,忙活了將近兩個多月。
一座比先前那磚瓦窯還要高大雄偉不少的、帶著幾分猙獰氣勢的冶鐵高爐。
和旁邊那座結構複雜、卻也透著一股子工業美感的水力鼓風水排。
總算是屹立在了青石村西邊那片荒山腳下。
接下來,便是最是激動人心,也最是考驗技術的首次點火試煉。
這一日,天剛蒙蒙亮。
張大山便領著鐵牛、柱子,還有村裡所有參與了高爐建造的工匠們,來到了那高爐跟前。
眾人的臉上,都帶著幾分緊張,也帶著幾分難掩的期盼。
張大山先是仔仔細細地,檢查了一遍高爐的各個部位。
又看了看那水排的運轉情況,確認無誤之後。
才深吸一口氣,沉聲喝道:“裝料!”
早已預備好的鐵礦石、烏黑發亮的焦炭、以及作為助熔劑的石灰石塊。
都被工人們用獨輪車,一車一車地,從高爐頂部的加料口,按照張大山事先定下的配比,分層加入了那深不見底的爐膛之中。
裝料完畢,張大山又親自檢查了一遍那出鐵口和出渣口的封堵情況。
然後,他拿起一根早已準備好的、燃燒得正旺的火把。
在那萬眾矚目的目光之中,他鄭重地,將其投進了高爐底部的點火孔之中。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