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次村民們議論過孩子們的學業之後。
青石學堂的教學內容,便悄然發生了變化。
每日上午,依舊是周先生和新來的林先生,教導孩子們識文斷字,誦讀經義。
而到了下午,則成了最受孩子們歡迎的“雜學”時間。
周先生會耐心地教他們如何使用算盤,背誦那“一上二去九歸”的珠算口訣。
張大山得了空,也會跑到學堂裡,客串一把“先生”。
他不會講那些之乎者也的大道理。
就給孩子們講講那《青石農錄》上記載的、關於各種莊稼的種植訣竅。
或者,指著村裡頭的水車、磨盤,給他們解釋解釋那杠杆、齒輪的簡單道理。
孩子們對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用學問,興趣比死記硬背經文要大多了。
一個個都聽得是津津有味,還時不時地,提出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來。
這日,張大山再次來到學堂。
他看到,周先生正拿著一根竹竿,在地上比劃著,試圖給幾個大點的孩子講解田畝麵積的丈量方法。
可他畢竟是文人出身,說來說去總是離不開“勾三股四弦五”的道理,孩子們聽得是雲裡霧裡。
另一邊,林先生想教孩子們認識幾種常見的草藥,卻又錯把兩種外觀相似的植物弄混了,惹得旁聽的丫丫都忍不住偷偷發笑。
張大山看著這一幕,搖了搖頭。
他知道,光有“實用教育”的理念還不夠。
沒有專業的老師,沒有係統的教材,這種“雜學”終究隻能是小打小鬨,難成體係。
孩子們學到的,也隻是一些零散的、不成體係的知識碎片。
想要真正地培養出人才,為張家、為青石村的未來儲備力量。
學堂,必須進行一次徹底的升級。
當晚,張大山召集了周先生、以及家中幾個已經能獨當一麵的子女,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教務擴大會議”。
“先生,各位,今天請大家來,是想商議一下咱們學堂的未來。”
張大山開門見山。
“如今孩子們識字的熱情很高,對實用學問的興趣也很大。”
“但光靠先生和林先生兩人,既要教文,又要教雜學,實在是分身乏術,也……不那麼專業。”
“所以,小子有個大膽的想法。”
“咱們這學堂,要正式設立‘專科’。”
“專科?”眾人都是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