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田地裡的莊稼正值灌漿的關鍵時節。
一封來自清溪縣的家書,讓整個張家大院都提前沉浸在了豐收般的喜悅之中。
三兒子張小山,外放為官已近一年,終於得了幾日休沐,即將歸家省親。
這消息,比任何一筆大生意都更讓張大山和王氏感到高興。
王氏立刻就忙碌了起來。
她翻出了家裡存著最好的白麵和新米。
又讓鐵牛去魚塘裡撈幾條最肥的草魚。
還特意囑咐石頭下次去鎮上,務必帶回小山最愛吃的幾樣糕點。
她要用最好的飯菜,迎接這個一年未見的、讓她牽腸掛肚的兒子。
孩子們也同樣是興奮不已。
他們都想看看,那個從小一起長大的三哥,如今穿上官服,當了“官老爺”,到底變成了什麼模樣。
終於,在全家人的翹首以盼中。
一輛樸素的青布騾車,緩緩地駛入了青石村。
早已等在村口的石頭和鐵牛,立刻迎了上去。
“三弟!”
車簾掀開,一個身穿七品青色官袍、頭戴烏紗帽、身形更顯挺拔的青年,微笑著走了下來。
正是張小山。
一年的官場曆練,褪去了他臉上最後的青澀和稚氣。
眉宇間,多了幾分讀書人特有的儒雅和……一種屬於官員的沉穩與威儀。
但他看到哥哥們時,眼中那份純粹的親情和喜悅,卻絲毫未變。
“大哥,二哥。”
兄弟三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小山歸來的消息,也讓不少受過張家恩惠的村民,都自發地前來問候。
看著眼前這個從村裡走出去的、貨真價實的“秀才相公”、“朝廷命官”。
村民們的眼中,充滿了敬畏和與有榮焉的自豪。
張家大院裡,更是早已擺好了豐盛的接風宴。
一家人團團圍坐,看著那個既熟悉又有些許陌生的親人,有問不完的話,說不完的思念。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張大山看著已然能與自己對飲幾杯米酒的三兒子,開口問道:“小山,這一年在外麵,差事可還順當?”
小山放下酒杯,神情變得嚴肅起來。
“回父親話,一切都還算順利。”
他開始向家人“述職”。
“孩兒所在的清溪縣,雖也算魚米之鄉,但農耕之法陳舊,水利年久失修,百姓的日子……其實也並不比咱們青石村過去好多少。”
“孩兒謹記父親教誨,並未急於求成。”
“而是先用了數月時間,走遍了縣內各處鄉野,體察民情,繪製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