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有專人,負責最後的裝訂成冊。”
“咱們要讓這印書,也像那工坊裡造東西一樣,變成一道道清晰的、高效的工序。”
“是,嶽父大人,孩兒明白。”
父子幾人,分工明確,立刻便行動了起來。
柱子將自己關在工坊裡,反複研究那台老式印刷機的結構。
最終,他巧妙地,在螺旋壓力機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套由杠杆和配重組成的“省力裝置”。
使得操作印刷機所需要的力氣,比以前小了七成不止。
他還用精鋼,打造了可以快速更換字版底盤的“滑軌”,大大提升了更換印版的效率。
鐵牛的鐵匠鋪裡,爐火衝天。
他和他的學徒們,用最精密的模具,夜以繼日地,鑄造著那數以萬計的、嶄新的合金活字。
而周文軒,則真的在學院裡,貼出了招募“文印司”學徒工的告示。
那些家境貧寒的學子們,聽聞在學習之餘,還能進入工坊做工,賺取工分和銀錢,都踴躍報名。
周文軒從中,挑選了最是認真負責的一批,開始對他們進行最專業的“崗前培訓”。
如何快速地,從巨大的字盤中,找出需要的活字,進行排版。
如何一遍又一遍地,對排好的版樣,進行最嚴格的校對,確保萬無一失。
如何用最均勻的力度,給字版上墨。
如何將印好的書頁,進行折疊、穿線、裁剪、並用書皮進行裝訂。
每一個環節,都有了標準,有了規程。
一個月後。
在青石學院的旁邊,一座全新的、規模擴大了十倍不止的“文印總坊”,正式落成。
坊內,十台嶄新的“二代印刷機”,整齊地排列著。
上百名經過了嚴格培訓的“技術工人”,在各自的崗位上,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隻聽周文軒一聲令下。
“開印!”
整個工坊,立刻便陷入了一片充滿了墨香和紙香的、繁忙而又高效的海洋之中。
這一次,他們印刷的,不再是一頁頁的紙。
而是一本本,完整的、裝訂精美的……書籍。
《實用算學》、《營造法式初解》、《青石農錄》、《冶金概要》……
成千上萬冊嶄新的教材,如同剛出爐的麵包,被源源不斷地,從這條高效的“生產線”上,生產了出來。
當這些堆積如山的、還散發著清新墨香的嶄新教材,被分發到青石學院每一個學生的手中時。
整個學院,都徹底沸騰了。
孩子們撫摸著那光滑的紙張,看著那清晰的字跡,眼中充滿了難以置信的喜悅和對知識的渴望。
他們第一次,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完整的、成套的……課本。
來自蘇州的孫思遠,更是抱著那一整套嶄新的教材,如獲至寶,激動得無以複加。
他知道,在江南,這樣一套製作精美、內容又如此實用的書籍,每一本,都價值不菲。
可在這裡,卻能如此“輕易”地,發到每一個人的手中。
這份手筆,這份實力,這份對知識的看重。
讓他對“青石張家”的敬畏,又加深了無數倍。
張大山和周文軒,站在文印坊的二樓,看著樓下那如同潮水般歡呼雀躍的學子們。
看著那一片因書籍而沸騰的海洋。
張大山緩緩地說道。
“文軒,你看。”
“從今天起,咱們青石村,不僅能造出好用的東西。”
“更能造出,傳遍天下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