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學院的名聲,隨著第一批外地學子的到來和“錢多多查賬”的傳奇故事,徹底在南陽府打響。
越來越多的商賈,將自家的子弟,不遠千裡地送來求學。
學院的規模,也隨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著。
然而,新的、更深層次的問題,也接踵而至。
這日,學院的副山長周文軒,拿著一本記錄著學院教務情況的冊子,找到了正在監督新一批農具生產的張大山。
他的臉上,帶著一絲掩飾不住的焦急。
“嶽父大人。”
“您看,這是咱們學院如今的狀況。”
“如今,學院在冊的學子,無論男女,內外院加在一起,已逾三百人。”
“可咱們的教材,卻成了最大的難題。”
他指著冊子上的記錄。
“就拿豆子主講的《實用算學》來說,此書乃是商賈子弟最是渴求的課本。”
“可咱們的文印坊,即便日夜趕工,一月,也不過印出三十餘本。”
“如今,已是十人共用一冊,常常有學子為了多看一會,而爭得麵紅耳赤。”
“還有柱子師傅的《營造法式初解》,鐵牛師傅的《冶金概要》,更是隻有一本手抄孤本,珍貴無比,尋常學子,連摸都摸不到。”
“僧多粥少,長此以往,恐嚴重影響教學啊。”
張大山聽完,放下了手中的圖紙,接過了那份報告。
他看著上麵那一個個焦急等待著課本的學生名字,沉默了片刻。
“文軒,你所慮極是。”
“是爹之前,小看了這知識傳播的速度。”
“也小看了,天下學子,對‘有用之學’的這份渴望。”
他將報告遞還給周文軒。
“此事,無需再等。”
他的聲音,斬釘截鐵。
“咱們,就建一個全天下最大、最快的印書坊。”
一場圍繞著“文印工坊”的產業升級,立刻便拉開了序幕。
張大山將這個任務,再次交給了他最信賴的幾個兒子。
“柱子。”
“是,爹。”
“你現在用的這台印刷機,還是幾年前的老樣子,壓一次,人得使半天勁,太慢。”
“你再去琢磨琢磨,給爹造一台更省力、也更快的‘二代印刷機’出來。”
“鐵牛。”
“爹,俺在。”
“咱們的字模,還是有些不夠用。”
“特彆是那些寫標題用的‘大號字’,和做注解用的‘小號字’,都得給它配齊了。”
“你用最好的合金鋼,給咱們再重新鑄造一整套、三萬個常用字的、包含三種不同字號的全新活字庫。”
“要保證每一個字,都耐磨,清晰,分毫不差。”
“文軒。”
“嶽父大人請吩咐。”
“你,負責管理。”
“你要從學院裡,挑選出那些最是細心、也最是可靠的學生,專門成立一個‘文印司’。”
“裡麵,要有專人,負責排版。”
“要有專人,負責校對。”
“要有專人,負責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