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的海上商路,在經曆了初次的風雨和戰鬥之後,很快便進入了穩定而又高效的運營期。
一艘艘滿載著貨物的“青石號”巨舶,如同穿梭的織機,將南北的財富,緊密地編織在了一起。
張家的商業帝國,版圖日益擴張。
而比這商業版圖擴張更讓張大山感到欣慰的,是他在青石村種下的另一片、更加寶貴的“田地”,也終於迎來了第一次的豐收。
這片田,便是青石學院。
一晃兩年過去。
當年第一批進入學院、選擇“專科”深造的學子們,也陸續到了畢業離校的時候。
他們,就像一顆顆被精心培育出來的、飽滿的種子。
即將被播撒到大寧朝的四麵八方,去生根,去發芽,去開出與眾不同的花。
一個來自南陽府城周邊小鎮的、主修“營造科”的學子,名叫李三。
他回家探親時,恰逢鎮上正為修建一座跨河的石橋而發愁。
鎮上的老石匠們,用老法子,建了兩次,橋墩都因為河床下的暗流衝擊,而發生了沉降,成了危橋。
所有人都一籌莫展。
李三在仔細勘察了地形,並用他在學院裡學到的力學和結構學知識,進行了一番演算之後。
他竟大膽地,向鎮上的鄉紳們,提出了一個全新的、采用“三角形穩定結構”和“深挖沉箱基礎”的建橋方案。
起初,所有人都對這個毛頭小子的“紙上談兵”嗤之以鼻。
可當他用木頭和石頭,搭建出一個精準的、可以承受巨大重量的橋梁模型時。
所有人都被這聞所未聞的營造之法,給徹底折服了。
最終,在李三的指導下,鎮上的新石橋,隻用了過去一半的材料,卻建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固、穩當。
整個鎮子,都為之轟動。
另一個主修“醫藥科”的女孩,是府城一家小藥鋪的女兒。
她回家後,恰逢鎮上流傳起一場不大不小的“秋疫”流感)。
許多百姓都上吐下瀉,渾身乏力。
城裡的郎中們,都還是用那些傳統的方子,效果甚微。
而這個女孩,卻想起了丫丫先生在課堂上,反複強調的“衛生防疫”和“對症下藥”的原則。
她勸說家人和鄰裡,勤洗手,將病人的嘔吐物深埋,並用石灰水和艾草熏蒸,來清潔環境。
同時,她根據病人的具體症狀,大膽地調整了藥方。
將那些昂貴的、不必要的藥材去掉。
換上了幾味在鄉野間很常見、卻極有對症奇效的、諸如“藿香”、“佩蘭”之類的廉價草藥。
幾天之後,喝了她開的藥的病人,都奇跡般地好了起來。
而那些依舊在使用老方子的人,卻還在病榻上呻吟。
一時間,她“小神醫”的名頭,竟在街坊四鄰間,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