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軒,此事,就由你來全權操辦。”
“你要讓聖上,讓滿朝文武都看一看,咱們這‘實用之學’,究竟能結出什麼樣的果子來。”
周文軒領命。
他立刻便組織起學院裡的幾位先生,開始著手,編撰一份皇家格物院有史以來,第一份正式的《教學成果彙總之奏章》。
他們將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一一謄抄,並附上了詳細的說明。
又將最新一期的、內容更加豐富的《青石雜談》,作為附件。
最後,用最精美的“青石紙”和活字印刷術,將其印製成冊。
整份奏章,圖文並茂,數據詳實,充滿了說服力。
它通過張小山的秘密渠道,被呈送到了京城,擺在了內閣和皇帝的案頭。
這份來自山野的、充滿了實乾精神的奏章,在那些習慣了空談義理的京城官場,再次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那些曾經對“格物之學”抱有偏見的保守派官員,在這些一個個能帶來真金白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案例麵前,都變得啞口無言。
他們第一次發現,原來,除了四書五經,這世上,還有如此“有用”的學問。
禦書房內。
寧宣宗看著這份奏章,和那本內容愈發精彩的《青石雜談》,龍顏大悅。
他指著那篇關於“錢多多查賬”的文章,對著身邊的內閣首輔,大笑道。
“首輔,你看看。”
“那些個禦史,當初還彈劾張家是‘奇技淫巧,上不得台麵’。”
“如今,他們這‘上不得台麵’的學問,卻能為朕查清虧空,造出堅橋,織出新錦。”
“這,才是真正的‘為君分憂,為國育才’啊。”
他當即便再次下達了一道聖旨。
這一次,沒有金銀的賞賜,也沒有爵位的晉升。
但其分量,卻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沉重,也更加……意義深遠。
聖旨中,皇帝對“皇家格物院”的“教化之功”,進行了公開的、最高規格的表彰。
稱其“開一代之新風,育興邦之良才”。
並下令,將《青石雜談》,作為官方認可的刊物。
著各州、府、縣的學宮,皆需訂閱,並將其中的“格物”、“算學”等文章,作為必修的“參考讀物”,供天下所有學子學習、借鑒。
這道聖旨一出,天下皆驚。
所有人都知道,這意味著,被傳統儒學士大夫們,輕視了上千年的“百工之技”、“格物之學”。
第一次,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被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以一種不容置疑的姿態,提升到了可以與“聖人經典”並列的高度。
“青石之學”,這個源自於偏僻山村的“雜學”。
也因此,正式成為了被帝國官方所認可和推廣的“顯學”。
其影響力,將如同燎原的星火,傳遍大寧朝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