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學院第一屆專科學子的畢業,如同一顆顆被精心培育的種子,被播撒到了南陽府的四麵八方。
沒過多久,這些種子,便以一種驚人的速度,生根、發芽,並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一封封來自“青石商會”各個成員家族的感謝信,如同雪片一般,飛入了青石村。
信,大多是寄給學院的副山長,周文軒的。
信中的內容,無一不是充滿了巨大的驚喜和……難以言表的感激。
南陽府城,“德源昌”南貨行的錢掌櫃,在信中用最激動的筆觸寫道。
“周山長在上,敬稟者。”
“犬子錢多多,自學院歸家之後,洗心革麵,判若兩人。”
“他將老夫那如同亂麻一般的舊賬冊,用貴院所授之‘複式記賬法’,重新梳理。”
“竟從中,查出了一位舞弊多年的老賬房,為我德源昌,挽回了上千兩白銀的巨大虧空。”
“如今,犬子已正式接管家中賬房,條理清晰,顆粒歸倉。”
“此皆學院教導之功,老夫……感激涕零。”
鄰縣的一位鄉紳,則在信中說。
“……我鎮石橋,屢建屢塌,乃全鎮心病。”
“不想犬子李三,自貴院營造科歸來,竟以其所學之力學、結構學之理,設計出‘三角拱橋’之新法。”
“如今,新橋已成,穩如泰山,全鎮百姓,無不交口稱讚。”
“皆言青石學院,所教乃經世濟用之大學問也。”
更有蘇州的一位綢緞商人來信。
“……小女自紡織科畢業,不僅帶回了數種聞所未聞的染色秘法,更對家中織機,進行了巧妙改良。”
“如今,我蘇氏綢緞,花色之新穎,品質之精良,已冠絕蘇州。”
“訂單紛至遝來,幾欲踏破門楣。”
“小女一人,便是我闔族之幸啊。”
……
周文軒看著這一封封充滿了真情實感的“捷報”。
他的心中,也充滿了巨大的、為人師者的驕傲和自豪。
他知道,嶽父張大山所開創的這番事業,其意義,早已超出了掙錢和技術的範疇。
它,正在真正地,改變著這個時代的許多人,許多家庭的命運。
“嶽父大人,周先生。”
他拿著這些信,找到了正在工坊裡研究新式農具的張大山。
“您看,這便是咱們學院,第一批的‘果實’。”
“學生們已經開始用所學之長,去改變他們的家族,改變他們的家鄉了。”
“此事,我認為,意義重大,理應,上達天聽。”
張大山看著那些信,臉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好,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