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等國家大政,連他們都束手無策,你一個年輕人,又能說出什麼高見來?
小山沒有半分膽怯。
他先是躬身一禮。
“回稟陛下,臣以為,賑災之要,不在‘發’,而在‘管’。”
“哦?”皇帝來了興趣,“如何管法?”
小山請求了一支筆和一張紙。
他沒有長篇大論,而是在紙上,畫出了幾個清晰的方框和箭頭。
“啟稟陛下,小子在家鄉時,曾見父親用過一種‘複式記賬法’。”
“其法,每一筆錢糧的進出,都需有兩處以上的記錄,互相印證。”
“比如,戶部撥出多少錢,工部收到多少錢,賑災署花掉多少錢,三方賬目,必須完全吻合。”
“如此,則每一文錢的去向,都有跡可循,讓那些貪官汙吏,無所遁形。”
他又畫了一個圈。
“至於賑災之法,臣以為,工部大人的‘以工代賑’,是上上之策。”
“隻是,這工程款項的發放和監管,是成敗之關鍵。”
“臣鬥膽提議,成立一個由戶部、工部、都察院三方共同組成的‘聯合賑災署’。”
“錢,由戶部出。”
“工程,由工部管。”
“賬目和流程,則由都察院,全程監督。”
“三方互相掣肘,互相監督,任何一方想動手腳,都難如登天。”
他這番話,條理清晰,邏輯嚴密。
那所謂的“複式記賬法”和“三方聯合監管”,更是讓在場所有人都聽得是聞所未聞,又覺得妙不可言。
這是一種全新的、他們從未接觸過的管理之學。
皇帝看著紙上那清晰的流程圖,眼中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明亮的光彩。
他知道,這個年輕人,又一次,給他帶來了巨大的驚喜。
“好,好,好。”
他一連說了三個“好”字。
“張愛卿,聽你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你這腦子裡,裝的都是治國安邦的真學問。”
他當即便拍板。
“就依你所言。”
“即刻成立‘北方抗旱聯合賑災署’。”
“戶部、工部、都察院,各派一名得力侍郎,共同主理。”
他又看向小山。
“而你,張小山。”
“朕命你,為此次賑災之事的全權顧問。”
“那‘複式記賬法’,由你親自去教。”
“所有賬目,都需經你過目核準,方能生效。”
他又頓了頓,說出了一句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的話。
“以後,你便不必隻在史館裡修書了。”
“每日午後,都來禦書房。”
“陪朕,聊聊這天下事。”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
所有人都知道,這位年僅弱冠的張修撰,從這一刻起,已經不再是普通的翰林。
而是成為了,可以隨時出入禦書房,參與最高決策的天子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