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啟元四年,秋,九月十六。”
“宜:嫁娶、祭祀、祈福、安門、合龍。”
欽天監為“萬裡黃河第一鐵橋”的最終合龍,選定了一個天朗氣清的黃道吉日。
這一天,整個黃河兩岸,再次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焦點。
皇帝寧宣宗,親率文武百官,駕臨位於黃河南岸的觀禮高台。無數的百姓和商賈,更是提前數日,便從四麵八方趕來,將附近的山頭,都擠得水泄不通。
所有人都想親眼見證,那座橫跨天塹的鋼鐵巨龍,最終“畫龍點睛”的神聖時刻。
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奮戰,十二座巍峨的橋墩,早已如擎天之柱,穩穩地屹立在奔騰的河水之中。
而在橋墩之上,一段段巨大的鋼鐵桁架,也已從兩岸,向著大河的中心,延伸而去。
如今,隻剩下最後一道、位於河道正中央的、長達三十丈的巨大缺口,等待著被填補。
隨著三聲禮炮轟鳴,合龍儀式,正式開始。
這一次,沒有再用駁船橫渡。
張柱子,這位年輕的總工程師,采用了一種更為大膽、也更具視覺衝擊力的方式。
隻見在黃河的兩岸,兩座高達百丈的巨型塔吊之上,各自伸出了一條長長的、由無數鋼纜組成的“懸臂”。
最後那一段合龍的桁架,被預先分成了兩半,分彆懸掛在這兩條懸臂之下。
在數萬人的屏息注視中,隨著張柱子手中令旗的揮舞!
兩台巨大的蒸汽機,同時發出震耳欲聾的咆哮!
那兩條懸掛著半段桁架的懸臂,竟如同兩位伸出臂膀的巨人,緩緩地,從兩岸,向著河心,平移而去!
“動了!動了!天啊!那鐵橋,它……它自己在動!”
岸邊的百姓,爆發出了一陣不敢置信的驚呼。
他們看著那兩段重達十數萬斤的鋼鐵“巨臂”,在沒有任何支撐的情況下,就那樣憑空地,橫跨在數十丈的高空之上,穩穩地,向著中心點,不斷靠近。
這種景象,已經完全超出了他們的認知。在他們眼中,這非人力所能及,唯有神仙,方有此等移山填海之能!
高台之上,皇帝和一眾大臣,同樣是心神激蕩,震撼無言。
終於,在萬眾矚目之下。
兩段半截的桁架,在空中,完美地相遇、對接!
早已等候在上麵的數百名頂尖工匠,立刻展開了最緊張的鉚接作業。
清脆而密集的“叮當”聲,響徹雲霄,如同在為這座偉大工程的誕生,奏響最後的華彩樂章!
半個時辰後。
當最後一顆燒得通紅的鉚釘,被狠狠地敲入鋼梁之中時。
張柱子拿起手中的一麵巨大紅旗,用力地,向著天空,揮舞了三下!
“嗚——!!!!!!!”
早已等候在兩岸的數十艘輪船,同時拉響了汽笛!
雄渾的汽笛聲,與兩岸百姓那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彙聚在一起,聲震寰宇!
成了!
這座凝聚了帝國最高意誌,融合了“青石之學”所有智慧結晶的“萬裡黃河第一鐵橋”,終於,全線貫通!
它如同一道橫貫天地的鋼鐵彩虹,以一種無可匹敵的雄偉姿態,第一次,將黃河天塹,徹底征服,踩在了腳下!
……
然而,跨越黃河,僅僅是“京武鐵路”南下之路的第一步。
真正的考驗,來自於那橫亙在帝國腹心之地,自古以來便隔絕南北的……太行山脈。
在黃河鐵橋緊張施工的同時,另一支由營造司最精英的勘探隊與工程隊組成的隊伍,早已深入了太行山的崇山峻嶺之中。
他們的任務,是為火車,開辟出一條能夠翻越這座巨大山脈的“天路”。
“山地機車”和“齒軌鐵路”,雖然解決了“爬坡”的問題。
但太行山脈,不僅僅是坡度陡峭。更可怕的,是其巨大的、動輒上千米的海拔高差,以及連綿不絕的山峰與深穀。
如果隻是單純地,用齒軌鐵路,一路向上硬爬,那鐵路的坡度,將達到一個連“山地機車”都無法承受的恐怖角度。
為此,張大山,再次從他那無儘的知識寶庫中,取出了一項全新的、充滿了工程智慧的解決方案——
盤山展線!
其原理,看似簡單,實則巧妙到了極點。
——既然無法直線攀登,那便……繞路!
工程隊不再追求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而是像一條蜿蜒的盤龍,利用山體的側麵,以一種相對平緩的坡度,修建出一條“之”字形的、不斷迂回盤旋向上的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