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皇家鋼鐵廠”的成功,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其掀起的漣漪遠遠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它不僅僅是在邊關為帝國提供了一個能夠“自我造血”的戰爭熔爐,更重要的是,它驗證了一個由青石縣伯張大山提出,並被皇帝寧宣宗視為“國策”的全新發展模式——“依托鐵路,沿線建廠,就地取材,輻射四方!”
在過去,所有的工業生產都高度集中於京畿地區。
因為隻有這裡才能最方便地調集全國的人才與物資。
但這種模式隨著鐵路的出現,其弊端也日益凸顯——運輸成本高昂,效率低下;一旦京城有變,整個帝國的工業體係便有被一鍋端的風險。
而現在,“宣府鋼城”的成功向所有人證明了一條全新的、更具活力的發展道路!
於是,在皇帝的親自授意和張家格物院的全麵主導之下,一場以“京北鐵路”為軸心,旨在打造一條“北方工業走廊”的宏大計劃,正式啟動!
“京北鐵路”沿線,第二個被選中的節點,是位於燕山山脈腹地一個名叫“黑山口”的無名小鎮。
這裡是柱子的勘探隊在規劃鐵路線時,偶然發現的一處所在。
格物院的勘探隊在這裡發現了一條儲量同樣驚人,但品質略遜於“煙筒山”的次級鐵礦。
在過去這種“雞肋”般的礦產根本不會被任何人看上,因為它距離京城太遠,開采出來的礦石品質又不高,運輸成本甚至超過了礦石本身的價值。
但現在一切都不同了。
一條鐵路支線從“京北鐵路”的主乾道上僅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便被鋪設到了“黑山口”的礦區!
緊接著一支由“營造司”第三工程隊和格物院“冶金係”第二梯隊組成的建設隊伍,乘坐火車抵達了此地。
他們沒有像建造“宣府鋼城”那樣追求大而全,而是因地製宜,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便利用從宣府和京城運來的核心設備,建造起了一座小型的、專門生產特定產品的……“特種鋼廠”!
這座鋼廠不追求生產海量的鋼錠,它的唯一任務就是利用本地的次級鐵礦,通過格物院研發出的“轉爐二次提純法”,專門生產一種附加值極高也是鐵路建設中消耗量最大的產品——高強度鋼軌!
從此“京北鐵路”自身建設與維護所需要的鐵軌,再也無需從遙遠的燕山或宣府調運。
這座沿線崛起的“黑山口鋼軌廠”便足以滿足其全部需求!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沿著“京北鐵路”這條鋼鐵大動脈向北而行:
——在一個靠近水源,便於冷卻和運輸的河穀地帶,一座全新的“皇家精密機械總廠”拔地而起。
它不再依賴於不穩定的水力,而是直接由三台巨大的“青石五號”蒸汽機,通過複雜的傳動軸和皮帶係統,為整個廠區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穩定而又強大的動力!
這裡,專門負責生產那些技術含量最高、精度要求最苛刻的核心部件。
比如,“山地機車”那套複雜的“變速齒輪箱”;
比如,柱子的勘探隊所使用的、可以精確到“毫”的經緯儀;
再比如,那些用於新式火炮和神臂弩之上,最關鍵的擊發裝置與瞄準鏡片。
這裡,成為了整個帝國工業體係的“大腦”與“神經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