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公那場石破天驚的“開工第一課”,如同一場思想上的甘霖,徹底澆醒了清溪城營造總署內所有人的迷茫與困惑。原本還對安國公這套“慢工細活”心存疑慮的學子與工匠們,如今眼中都燃燒起了前所未有的、參與一項開創性偉大事業的熊熊火焰。
他們終於明白,自己正在參與的,不僅僅是一座新城的建設。更是一場關乎帝國未來、關乎“人與天地如何共存”的偉大實驗。
於是,在黑水鎮那邊的高爐一座接一座拔地而起,日夜不停地噴吐著濃煙與鐵水,向京城炫耀著其驚人“效率”的同時。清溪城的建設,卻以一種截然不同的、近乎於“逆行”的方式,拉開了它宏偉的序幕。
清溪城動工的第一項工程,既不是開挖地基,也不是修路建廠。而是,植樹。
一場規模空前、組織嚴密、堪稱“移山填海”般的植樹造林運動,在安國公張大山的親自指揮下,於清溪城規劃的、那片寬達數裡的巨大“涵養區”內,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五行之道,木為生發之始,亦為百工之基。”
張大山站在一處新開墾出來的緩坡之上,對著他麾下那支由數千名工匠、農夫以及格物院學子組成的龐大隊伍,聲音洪亮地闡述著他的理念。
“黑水鎮之弊,在於隻見‘火’之烈,而不知‘木’之養。烈火無木,則為焚天之災;百工無木,則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浮萍。我清溪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先為這座未來的百工之都,種下一片能夠涵養它、庇護它、並與之共生共榮的……肺葉!”
他的命令,通過早已建立起來的層層管理體係,被迅速而又精確地傳達下去。
第一步,是選種與育苗。
張大山沒有選擇那些生長緩慢的珍貴木材。而是根據格物學院農學司早已完成的土壤和氣候勘探報告,親自挑選了十幾種最適合本地生長、且具有不同特性的鄉土樹種。
有生長迅速、能快速形成林蔭的楊樹、柳樹和槐樹,它們將構成防護林帶最初的骨架。
有根係發達、能深深紮入土層、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鬆樹和柏樹,它們將被種植在那些地勢較為陡峭的山坡之上。
有能開出美麗花朵、吸引蜂蝶鳥雀的桃樹、杏樹和梨樹,它們將被點綴在林間,為這片未來的工業之城,增添一抹自然的詩意。
更有一些他根據《天工開物》記載和自身經驗,特彆挑選的、具有極強吸附煙塵、淨化空氣、甚至能分泌特殊氣味驅趕害蟲的“功能性”樹種,如臭椿、皂角、苦楝等。
這些樹種的種子和幼苗,通過青石商會的龐大網絡,從帝國各地源源不斷地運抵清溪城。格物學院的學子們,則在張大山的指導下,建立起了規模龐大的臨時苗圃,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催芽、育苗,確保每一棵即將被種下的樹,都擁有最強的生命力。
第二步,是規劃與分區。
植樹,並非簡單的挖坑埋樹。
張柱子,這位如今已對營造法式頗有心得的年輕人,帶領著營造科的學子們,將那片巨大的“涵養區”,根據地形、風向和未來的功能需求,劃分成了數十個不同的“林區”。
緊鄰“百工區”下風口的,是“防塵林區”,主要種植那些枝葉茂密、能有效阻擋和吸附煙塵的速生闊葉樹。
靠近水源和溪流的,是“水源涵養林區”,主要種植那些根係發達的深根性樹種,以穩固河岸,淨化水質。
地勢較高的山坡上,則是“水土保持林區”,通過喬木、灌木、草本的立體化種植,形成一個能有效抵禦雨水衝刷的生態係統。
甚至,在規劃的居民區和工坊區之間,他們還預留出了大量的“隔離綠化帶”,準備將來種上既美觀又能吸收噪音的花草灌木。
這種精細到“一草一木皆有其用”的生態規劃理念,再次讓所有人大開眼
界。
第三步,便是全民動員,協力栽種。
張大山知道,光靠營造總署這幾千人,想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浩大的植樹工程,是遠遠不夠的。
他再次展現出了他那卓越的組織能力和強大的民心號召力。
他通過官府,向附近幾個縣的百姓,發布了“以工代賑,植樹換糧”的告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