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凡是願意前來清溪城參與植樹的百姓,不僅每日能領到足額的口糧,還能根據其栽種樹木的數量和成活率,在秋後獲得額外的糧食或現金獎勵。
這個消息一出,立刻引來了周邊地區數萬名在之前的旱災中受損嚴重、正愁缺少營生的百姓的踴躍響應。
一時間,通往清溪城的道路上,車水馬龍,人流如織。
張大山將這些湧來的百姓,與原有的工匠、學子進行混編,組成了一個個百人“植樹隊”。
由格物院的學子擔任技術指導,負責講解挖坑的標準、栽種的深度、以及後續澆水、固定的要領。
由經驗豐富的老農擔任隊長,負責監督進度和質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那些身強力壯的漢子,則成了植樹的主力軍。
整個清溪城的工地上,呈現出了一幅與黑水鎮截然不同,卻同樣熱火朝天、充滿了希望的壯麗畫卷。
沒有震耳欲聾的機器轟鳴,隻有鐵鍬入土的“吭哧”聲,和人們勞作時高亢的號子。
沒有遮天蔽日的黑色濃煙,隻有藍天白雲之下,那無數揮汗如雨的、樸實的身影。
張大山,這位堂堂的安國公,也沒有待在舒適的總署大堂裡指點江山。
他每日都和普通的百姓一樣,卷起褲腿,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泥濘的土地上。
他會親自拿起鋤頭,為學子們示範如何挖出一個標準的、能讓樹苗根係充分舒展的樹坑。
他會耐心地,向那些第一次見到“嫁接”技術的果農,解釋如何能讓一棵普通的桃樹,結出更甜、更大的果實。
他甚至會在午間休息時,和工人們圍坐在一起,啃著同樣的雜糧餅子,聽他們講著家裡的難處,聊著對未來的期盼。
他的這份親力親為、與民同勞的姿態,贏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和愛戴。
在他們的心中,這位安國公,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傳說中的“聖人”。
而是一個真正關心他們疾苦、願意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的……自家人。
就這樣,在安國公的親自引領和數萬軍民的共同努力下。
清溪城那片廣闊的“涵養區”裡,一排排,一列列,整齊的樹坑被挖開。
一棵棵帶著泥土芬芳的、充滿了生命希望的嫩綠樹苗,被小心翼翼地栽種下去,填上土,澆上水。
它們,如同一個個綠色的衛兵,在這片土地上,迅速地集結、列陣。
雖然,它們現在還很弱小,還很不起眼。
但所有人都相信。
用不了幾年,這裡,就將變成一片鬱鬱蔥蔥的、望不到邊際的綠色海洋。
它,將成為清溪城最堅固的生態屏障,最美麗的風景線。
更將成為,安國公張大山那超越時代的環保理念,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並最終長成參天大樹的……最好見證!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