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城的營造工地上,植樹造林涵養了生機,活水係統淨化了血脈,控煙之術約束了火焰,循環之道轉化了廢土。安國公張大山那套驚世駭俗的“格物風水”理論,正在一步步地,從宏偉的藍圖,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然而,張大山知道,這一切,還隻是基礎。
想要讓這座未來的百工之都,能夠長久、安全、高效地運轉,避免重蹈黑水鎮那種混亂無序、隱患叢生的覆轍,還必須為其注入最核心的靈魂——那就是,秩序。
在張大山的“格物風水”新解之中,“金”,不再僅僅代表金屬或財富。
它更象征著一種堅固、鋒利、不容逾越的“規則”與“法度”。
“五行之道,金曰從革。”
在清溪城營造總署那間已經掛滿了各種規劃圖的大堂之內,張大山指著五行圖上那個代表著“金”的符號,對他麾下最核心的幾位弟子——張小山、張柱子、以及幾位格物學院的首席學子,進行著最後,也是最關鍵的規劃闡述。
“‘從’,是順從,是遵守;‘革’,是變革,是創新。”
“這四個字,便是我清溪城所有百工之業,必須一體遵行的最高準則。”
“黑水鎮之弊,在於唯利是圖,毫無章法。工坊民居混雜,產業布局混亂,工人勞作亦無規矩可言。此乃‘有金無序’,其利雖顯,其敗也速。”
“而我清溪城,要做的,便是要用這‘金’之規則,為百工之業,劃定界限,製定章程,使其在規矩之內,高效運轉,長久不衰。此,方為‘以金生水,以金旺業’的長治久安之道!”
這番話,標誌著清溪城的規劃,從基礎的生態工程建設,正式進入到了更深層次的、關於產業布局和安全生產管理的“頂層設計”階段。
第一條“金”之規則:科學分區,嚴定界限。
“百工百業,其性各異,其害亦不同。絕不可混為一談,一概而論。”
張大山在清溪城那片廣闊的“百工區”地圖上,用紅色的炭筆,畫出了數道清晰的界限,將其分成了幾個功能明確、彼此隔離卻又相互關聯的“產業園”。
“其一,‘重火之園’。”他指著最核心、也是處於最下風口的一片區域,“所有煉鐵、燒炭、製石灰、燒磚瓦等煙塵最大、火險最高的工坊,儘皆設於此地。此園與居民區之間,必須留有不低於五裡的‘隔離林帶’,任何人不得在此區域內建造居所。”
“其二,‘重水之園’。”他又指向緊鄰“活水淨化係統”的一片區域,“所有印染、造紙、製革、釀酒、製醬等需要大量用水、且會排出大量汙水的工坊,皆設於此地。其排汙管道,必須強製接入淨化係統,達標之後,方可排放。”
“其三,‘精巧之園’。”他指向地勢較高、環境也相對清幽的一片區域,“所有紡織、木工、精密器械製造等對環境潔淨度要求較高、且汙染較小的工坊,則設於此地。”
“各園之間,道路區隔,管網獨立,互不乾擾。各坊之內,亦需按照生產流程,合理布局,確保人流暢通,貨運便捷,火源水源,各得其所。此,便是我清c溪城的‘產業經緯’,是不可動搖的第一道‘金’規。”
這種現代工業園區的規劃理念,在這個時代,簡直是聞所未聞。它不僅從空間上,徹底杜絕了黑水鎮那種工坊民居犬牙交錯、汙染源與生活區混雜的混亂局麵。更用一種極具前瞻性的眼光,為未來不同產業的協同發展,預留出了充足的空間和清晰的脈絡。
第二條“金”之規則:安全章程,人命為天。
“百工之業,利國利民。然,水火無情,器械無眼。若無嚴明之章程,稍有不慎,便是傷筋動骨,甚至家破人亡之慘劇。”
張大山的麵色變得異常嚴肅。
“黑水鎮那邊,我聽說,為了追求產量,工人們日夜勞作,疲憊不堪。爐前操作,毫無遮擋,燙傷、砸傷之事,時有發生。此乃草菅人命,與謀財害命何異?”
“我清溪城,絕不容許此類事情發生!”
他拿出另一份早已擬好的、更為厚重的文書——《清溪城百工安全生產條例草案)》。
這份條例,詳細規定了不同工種的安全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