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上那場史無前例的“災後論功行賞”大典,如同一場深刻的政治洗牌,徹底重塑了大寧帝國的權力格局。
安國公府的聲望與地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而那些在災情中失職、甚至發國難財的官員與商賈則受到了最嚴厲的懲處。一時間,朝野上下,風氣為之一清。
在這場大風暴之後,帝國終於迎來了一段寶貴的、也是來之不易的……戰略平靜期。
皇帝寧宣宗深知,連續的北伐與救災,雖然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也讓整個帝國的神經緊繃到了極限。
此刻,最需要的,不是繼續高歌猛進,而是休養生息,鞏固成果,將那些在危機中催生出的“新政”與“良策”,真正地、穩固地,落實到帝國的每一寸土地之上。
於是,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整個大寧帝國都進入了一個外表看似波瀾不驚,內裡卻在發生著深刻變革的“精耕細作”階段。
……
首先,是民心的徹底安定。
張家平價售出的救命糧以及朝廷後續調撥的充足物資,讓所有災民都安然度過了最艱難的饑荒期。
在“以工代賑”和“軍民共建”的強大合力之下,天南、雲夢兩地的災後重建工作也以一種驚人的速度高效地推進著。被洪水衝毀的家園在格物學院的科學規劃下以一種更堅固、更合理的方式被重新建立起來。
被乾旱龜裂的土地也在新修的水利設施和“青石農莊”推廣的耐旱良種的幫助下重新煥發了生機。
當第二年秋收,看著那沉甸甸的穀穗再次壓彎了枝頭時,所有經曆過那場地獄般災難的百姓都流下了喜悅的淚水。
他們知道,苦日子是真的過去了。而他們對那位在危難時刻力挽狂瀾的安國公張大山以及那位心懷仁善、不惜代價也要救濟萬民的皇帝陛下,其擁戴與感激之情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近乎於信仰般的高度。
其次,是新政的全麵深化。
有了民心作為最堅實的後盾,以內閣首輔張小山為首的新政派,開始大刀闊斧地將那些在救災中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非常之策”,轉化為帝國的“常態化”製度。
“大寧惠民防疫司”在張丫丫的親自主持下正式掛牌運轉。
她帶領著她的醫療團隊,開始在全國各州府建立基礎的疫病監測站,普及衛生防疫知識,並有計劃地為偏遠地區的百姓進行最基礎的“義診”和草藥知識的傳授。
“皇家營造司”與“環保督查院”在張柱子和“鐵麵禦史”陳博古的聯手之下,將“清溪城模式”作為硬性標準,強製推行到所有新建的城鎮和工坊之中。
雖然依舊會遇到一些地方利益集團的阻撓,但在皇帝的鼎力支持和“黑水鎮”那個慘痛教訓的震懾下,帝國的“綠色發展”之路走得雖然艱難,卻也異常堅定。
“皇家鐵路總署”與“探海總署”也在各自的領域裡穩步推進著。
南方的鐵路在解決了最初的環保爭議之後,開始以一種更科學、更環保的方式加速建設。而石頭的商會船隊,也在海軍的護航之下,開辟出了幾條通往南洋諸國的、更為安全的“黃金航線”。
……
整個帝國都呈現出一種百廢待興、欣欣向榮的景象。
而安國公府,則在這段相對平靜的時期,再次選擇了低調和……內功的修煉。
張大山婉拒了所有不必要的社交和應酬,將絕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對子女的進一步培養,和對“格物之學”更深層次的探索之上。
他知道,帝國這艘巨輪雖然暫時駛入了風平浪靜的港灣,但在那看不見的深海之下依舊潛藏著無數的暗流與礁石。
他需要為他的孩子們、為這個帝國,儲備下更多、更強大的……應對未來的武器。
於是,在安國公府那間日益擴大的書房和實驗室裡,一場更為深刻、也更為靜默的“技術沉澱”,正在悄然進行。
丫丫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將目光從簡單的草藥和防疫投向了更深層次的藥理研究。
她帶領著惠民防疫司的醫官們開始係統地整理帝國各地的草藥資源,編纂《大寧本草綱目》,並嘗試用蒸餾、萃取等格物院的新方法提純藥物的有效成分,為將來製造更高效的成藥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