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皇家格物學院農學司的試驗田內。
這裡是整個大寧帝國農業科技的心臟,也是無數奇跡誕生的地方。此刻這片充滿了希望的田野之上卻籠罩著一層揮之不去的凝重。
農學司的首席大司農,李淳風,一個將畢生都奉獻給了土地和莊稼的老者,正對著一片長勢看似喜人,穗頭卻明顯比往年稀疏了不少的“青石一號”水稻,長籲短歎。
“退化了……真的退化了啊。”他的聲音裡充滿了無力與惋惜,“這才不過短短四代,這曾經為帝國立下汗馬功勞的‘神種’,竟也……泯然眾人矣。”
在他的身邊,是數十名同樣憂心忡忡的農學司學子和技術員。他們都是帝國最頂尖的農業專家,卻也同樣對眼前這“品種退化”的自然鐵律束手無策。
就在所有人都一籌莫展之際,一陣熟悉的、沉穩的腳步聲,從田埂的另一頭,緩緩傳來。
眾人回頭望去,隻見那位早已不問世事,被尊為“元聖”的安國公張大山,正身著一身樸素的布衣,在那位同樣頭發花白的周先生的陪伴下,信步而來。
“元聖大人!”
“老師!”
所有人都是精神一振,連忙上前行禮,如同見到了救星。
“都起來吧。”張大山擺了擺手,目光掃過那片略顯頹勢的稻田,臉上卻沒有絲毫的意外。“京城裡的信,老夫都看了。你們遇到的難題,老夫也都知道了。”
他走到那片稻田前,隨手摘下一株稻穗,在手中輕輕撚了撚。
“你們,隻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他緩緩開口,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入了每一個人的耳中,“你們隻知道,‘好種’,會變成‘壞種’。卻從未知,這‘好’與‘壞’之間,到底是什麼在起作用。”
他頓了頓,將那株稻穗上幾粒細小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黃色粉末,輕輕地彈到了李淳風的手心。
“看看它。”
李淳風疑惑地低頭,看著手心那點微不足道的黃色粉末,不解地問道:“元聖大人,這……不就是尋常的花粉嗎?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有何奇特之處?”
“隨處可見?”張大山微微一笑,那笑容裡,帶著幾分神秘,也帶著幾分即將揭示天機般的鄭重。“淳風啊,你可知,就是這在你眼中‘隨處可見’的微塵,卻恰恰是……天地間所有植物,繁衍後代,傳承血脈的……唯一信物!”
“是它,決定了一株水稻,是高是矮,是早熟還是晚熟,是抗病還是多災!”
“更是它,藏著解決我大寧未來百年糧食危機的……終極答案!”
這番話,如同一道驚雷,在所有農學司專家的腦海中轟然炸響!
花粉?
決定稻種的優劣?
這……這怎麼可能?自古以來,農人皆知,莊稼結果,乃是“陰陽和合,天地交泰”之功。何曾聽說過,與這小小的花粉有關?
看著眾人那副震驚、懷疑,卻又不敢反駁的模樣,張大山知道,空談理論是無用的。
他,要用一場,最直觀,也最無可辯駁的……“格物實驗”,來為他們,打開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門。
他轉頭,對周先生說道:“周兄,勞煩,將咱們準備的東西,都拿出來吧。”
周先生微微一笑,點了點頭。
片刻之後,幾名早已等候多時的家丁,便抬著幾個神秘的、用黑布罩著的木箱,走到了田埂之上。
張大山,親自上前,一一揭開了黑布。
第一個木箱裡,是數十個由細密的紗網,縫製而成的、大小不一的……白色紗罩。
第二個木箱裡,則是數十支由最柔軟的羊毫,製成的、長短粗細各不相同的……小毛筆。
而第三個木箱裡,則放著一個,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東西——
那,是一架,由數片打磨得極其精亮的琉璃鏡片,和黃銅鏡筒組成的、造型奇特的……高倍顯微鏡!
“元聖大人,這……這些是?”李淳風看著眼前這些古怪的“農具”,徹底懵了。
張大山沒有回答,隻是親自,走進了另一片早已被隔離開的、專門用來做實驗的水稻田。
這片田裡,種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水稻。
一種,是早已有些退化的“青石一號”,其特點是稻穗飽滿,但植株較高,容易倒伏。
另一種,則是農學司從南方尋來的一種野生水稻,其特點是植株低矮粗壯,抗風能力極強,但結出的稻穗,卻稀疏細小,產量極低。
張大山,走到一株正在揚花抽穗的“青石一號”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