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元聖張大山於青石村試驗田內親授“花粉之秘”後,整個皇家格物學院農學司便徹底陷入了一種近乎於瘋狂的“科研狂熱”之中。
首席大司農李淳風和他麾下那數百名帝國最頂尖的農業專家們,就如同得到了一部可以窺探天地造化秘籍的修行者,將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了這場前無古人的“創造神種”的偉大事業裡。
青石村那片原本就守衛森嚴的皇家試驗田如今更是被列為了最高等級的禁區。一隊由京城禁衛軍親自派駐的精銳兵卒日夜巡邏,任何人未經許可不得靠近半步。
試驗田內數百畝的土地被整齊地分割成了上千個獨立的小區。每一個小區都用白色的紗帳嚴密地籠罩著,遠遠望去,如同一片片漂浮在綠色海洋之上的白色雲朵,充滿了神秘而又神聖的氣息。
紗帳之內,農學司的學子和技術員們正以一種近乎於“繡花”般的精細與專注進行著他們的工作。
他們嚴格遵照元聖所傳授的“人工授粉,雜交育種”之法,將從帝國各地乃至海外搜集來的數千種不同性狀的水稻、小麥、粟米等作物的“父本”與“母本”進行著無數次的、係統的、充滿了無限可能的……交叉組合。
他們用最柔軟的羊毫毛筆小心翼翼地從一株稻穗上蘸取花粉,再輕輕地將其塗抹到另一株水稻的柱頭之上,整個過程輕柔得如同蝴蝶在花間起舞,生怕驚擾了這場神聖的“生命聯姻”。
他們為每一組“聯姻”都建立了詳儘的“譜係檔案”。
“青石甲字營,一號田,父本‘青石一號’,母本‘嶺南野生抗風稻’,授粉日期啟元十九年七月初三。”
“青石乙字營,七號田,父本‘西域耐旱紅麥’,母本‘中原高產白麥’,授粉日期啟元十九年七月初五。”
……
每一個紗帳都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可能。每一個組合都承載著解決帝國未來百年糧食危機的沉甸甸的希望。
這個過程是枯燥的也是漫長的。
失敗,是家常便飯。
他們經曆了無數次的嘗試,有的雜交組合根本無法結出種子,有的即便結出了種子其後代的性狀也駁雜不堪甚至比它們的“父母”還要差勁。
但李淳風和他的團隊沒有氣餒。他們知道自己正在從事的是一項足以與神明比肩的“創造”偉業,任何的急躁與功利都是對這份事業的褻瀆。
他們隻是日複一日地重複著那看似單調的授粉、記錄、篩選、再授粉、再記錄、再篩選……
……
時間就在這份充滿了希望的枯燥等待中緩緩流逝。
一年後。
當第一代雜交種子收獲時,結果並不儘如人意。
雖然也出現了一些兼具了父母本部分優良性狀的後代,但其表現並不穩定,離真正的“神種”還有著遙遠的距離。
朝堂之上開始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
一些守舊派的官員私下裡議論紛紛,認為那所謂的“雜交育種”不過是安國公又一次的“故弄玄虛”,是違背天道自然規律的“無用之功”。
然而皇帝寧宣宗在收到了李淳風呈上的詳細實驗報告之後,卻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力排眾議。他不僅沒有削減對農學司的投入反而下旨將更多的皇家田畝劃撥為試驗田,並再次追加了百萬兩白銀的專項研究經費。
他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全天下宣告了他對“格物科學”的……絕對信任!
兩年後。
當第三代雜交種子長成時,奇跡,終於發生了。
……
大寧啟元二十一年,秋。
青石村的皇家試驗田內,迎來了一個足以被載入史冊的豐收之日。
皇帝寧宣宗竟親率內閣所有核心大臣,以及各部尚書,乘坐專列,不遠千裡親臨此地。
他們要親眼見證那個傳說中的“神種”是否真的……名副其實。
當他們走進那片早已被清理乾淨的試驗田時,所有人都被眼前那金燦燦的、充滿了豐收喜悅的景象給深深地震撼了。
隻見在試驗田的最中央,一片與其他稻田明顯不同的“黃金稻田”正迎著秋日的陽光閃爍著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