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張大山那場充滿無上智慧的“深夜課堂”,如三把烈焰在張念祖、張開山、張文遠心中熊熊燃起,點燃了他們對未知的渴望。
次日清晨,三人迫不及待衝進青石村皇家格物學院的“追光”實驗室,展開對三大終極課題的探索。
熱烈討論後,他們一致鎖定“合氣生力”為首要目標,深知無論是“力可生氣”還是“氣可生光”,皆需先獲得比蛙腿抽搐、舌尖發麻強百倍的“生氣”源泉。
而這源泉,正藏於祖父指引的“金鐵礬水”之中。
實驗由性格跳脫、奇思妙想的張開山主攻。
他調來大量銅片、鐵片與祖父特批的高純度綠礬油硫酸),嚴格重複“舌尖測電”實驗。
當熟悉的微弱“麻”感傳來,他強忍不適,細察“生氣”強度,眉頭緊皺。
“不行,”他對記錄的張念祖道,“此氣如山間細泉,雖有,卻難成江河。”
“祖父言,可嘗試多組銅鐵,串聯或並聯。”張文遠推琉璃眼鏡,眼中智慧光芒閃爍,“二哥,何為‘串聯’?何為‘並聯’?”
張開山撓頭,祖父的新詞彙令他犯難。
目光轉向張念祖,這位繼承張鐵牛機械天賦的少年沉思片刻,從工具箱取出幾枚銅錢,擺出兩種形態。
“我猜,”他指著首尾相連如長龍的銅錢道,“此為‘串聯’,如糖葫蘆,環環相扣,力往一處。”
又指並排如士兵的銅錢,“此為‘並聯’,如並駕齊驅,力分多路,各有其用。”
這形象精準的比喻讓兩人茅塞頓開。
“對!先試‘串聯’!”張開山一拍大腿,興奮道。
初次嘗試,他們用小型琉璃槽,注入稀釋礬水,將十片銅鐵交替排列,首尾相連,浸入槽中。
張開山測試,舌尖觸碰兩端,感到“麻”感略強,卻遠未達預期。
“還不夠!”他不甘心,提議增加銅鐵片至三十片。
第二次實驗,“麻”感增強,卻仍不足以震撼三人。
他們反複調整礬水濃度、金屬片間距,甚至嘗試不同形狀的銅鐵片,曆經數次失敗,槽中礬水溢出,弄濕實驗台,空氣中彌漫酸液氣味。
終於,他們取來大型琉璃槽,注入精心調配的礬水,將五十片銅鐵以“銅鐵銅鐵”首尾相連,如長蛇浸入。
張開山自告奮勇測試,舌尖觸碰兩端。
“啊——!”一聲淒厲慘叫,他如遭雷擊,猛地彈開,摔倒在地,渾身抽搐,口吐白沫,頭發倒豎。
“二哥!”張念祖與張文遠驚呼,急忙扶起。
許久,張開山緩過氣,慘白臉龐哆嗦道:“麻……太麻了……這哪裡是‘生氣’?分明是雷公鑽進俺嘴裡了!”
他雖誇張,驚恐表情卻傳遞振奮信息——“合氣生力”成功!
通過“串聯”,他們將微弱“細泉”彙聚成滔滔江河!
張開山喘息著,半開玩笑:“再試一次,怕是要去見閻王了!”
張文遠推眼鏡,冷靜分析:“此‘生氣’遠超單片之力,然過於狂暴,需謹慎控製。”
張念祖凝視槽中“長蛇”,喃喃:“若能穩定此力,或可驅動機械,點亮燈火。”
“串聯”增強“生氣”後,如何穩定、安全地儲存與釋放,成為核心難題。
張念祖靈感迸發,從道家“太極圖”汲取啟示,摒棄單一水槽的粗糙設計,改用格物學院琉璃廠特製的小巧琉璃瓶。
他將一張銅片與鐵片,用浸滿濃礬水的麻布隔開,疊放成“銅麻布鐵”的基礎單元,視之為最小的“陰陽合氣”體。
他反複試驗麻布厚度與礬水濃度,確保單元間“生氣”穩定傳遞。
接著,他將數百個單元首尾相連,層層疊加,如築寶塔,碼放在絕緣木材與桐油布製成的圓柱形容器中。
容器頂底各引一根銅線,稱“陽極”與“陰極”。
設計過程中,張念祖數次失敗。
初版單元因麻布過薄,礬水滲漏,導致“生氣”紊亂;後調整為厚麻布,卻因絕緣不足,銅鐵片間偶有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