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戲結束,雙方正式短兵相接。
黃四郎上來先整了一出先禮後兵,邀請縣長和師爺前來赴宴。
這段,便是被後世觀眾稱為【鴻門宴】的經典戲份。
薑聞、葛尤、李雪建三位影帝級彆的人物,坐在一張桌子麵前飆戲,撲麵而來的戲劇張力,足夠讓所有接觸到這段戲份的觀眾全身酥麻。
這既是雙方勢力在大碰撞前的試探,也是一種博弈。
何謂博弈。
就比如張麻子明明是想要把黃四郎,包括他的勢力連根拔起。
卻在坐下後表示。
縣長,是他買來的。
而買官就是為了掙錢,他不掙窮人的錢,要掙有錢人的錢。
直接點名黃四郎。
這便是博弈。
隱藏自己的真實目的,以假目標迷惑對方。
一旦對方出現戰略誤判,放鬆警惕,找準機會一擊必殺。
同樣,黃四郎也在試探。
他說自己沒錢,但有個好辦法。
在張麻子表示好奇後,他緩緩道出三個字:
“張麻子。”
彆說熒幕裡假扮縣長的張麻子了。
現場觀眾一個個都心提到了嗓子眼。
“張麻子被識破了?”
前世關於黃四郎到底知不知道縣長是張麻子假扮的,一時間眾說紛紜。
這一點,劇情從始至終都沒正麵交代過。
不過對第一次看《讓子彈飛》的觀眾而言,大家這會都覺得是虛驚一場。
但鴻門宴這場戲,經典在於你換個角度看,便可能得出相反的結論。
如果黃四郎從始至終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呢?
就像他說張麻子不會裝糊塗。
而師爺,是裝糊塗的高手!
這其中有沒有暗示自己也在裝糊塗,張麻子早就暴露的意思呢?
而且鴻門宴還有一點很優秀,拋開字字機鋒、唇槍舌劍、暗流湧動的底層邏輯不說。
這場戲本身足夠搞笑。
就算一些普通觀眾,不帶腦子看,也能看得樂嗬嗬的。
其中經典之處,就比如:
【我怒起來連自己都辦!】
“不就是剿匪嗎?剿!”
“咱們把張麻子劫走的那點錢,全拿回來還給黃老爺,到時候,這180萬就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
“不就是個小小的張麻子嗎?辦他!”
【我狠起來連自己都罵!】
“張麻子也太囂張了,欺負到我黃哥頭上了,不答應!”
【我貪起來能讓黃四郎都吃啞巴虧!】
“先聊doar,doar到手按照慣例,三七分!”
“你也太不仗義了,黃老爺為這事忙前忙後,你就分人家三成?”
“怎麼也得對半分呐!”
聽到這話,黃四郎眼神都不對了。
尼瑪就沒見過這麼囂張的。
且跟他耍耍。
想要對半分是吧?
那你得拿出點真本事來,不然憑什麼信你能剿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