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清晨,劉仁贍穿著滿是補丁的鎧甲,沿著城牆巡查。走到西城門時,看到幾個士兵正圍著一棵老槐樹,用刀刮著樹皮往嘴裡塞,樹皮上還沾著泥土,他們卻吃得狼吞虎咽。劉仁贍停下腳步,看著士兵們乾裂的嘴唇、凹陷的臉頰,眼眶瞬間泛紅。他走上前,拍了拍一個年輕士兵的肩膀,聲音帶著幾分沙啞:“兄弟們,再堅持堅持,朝廷的援軍已經在路上了,隻要撐到援軍來,咱們就能解圍!”
可隻有劉仁贍自己知道,這話是假的——三天前,他收到了最後一封來自金陵的密信,信裡說南唐派來的援軍,在半路上被後周軍打得大敗,將領戰死、士兵潰散,根本沒人能靠近壽州。他不敢把真相告訴士兵們,隻能用“援軍”當幌子,支撐著大家的士氣。
可饑餓終究會衝垮人的底線。沒過幾天,就出了事——一個叫王二的士兵,餓得實在受不了,趁著夜色偷了百姓家一袋米,想煮點米湯填肚子,結果剛回到軍營就被巡邏的校尉抓了個正著。
消息傳到劉仁贍耳中,他當即召集全軍將士,在城樓下設下軍法台。王二被五花大綁地押上來,跪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將軍,我錯了!我不該偷百姓的米!可我實在太餓了,再不吃東西,我怕明天就沒力氣守城了……我隻是想活下去啊!”
周圍的士兵們都紅了眼,有人忍不住替他求情:“將軍,王二也是餓急了才犯錯,饒了他這一次吧!”劉仁贍站在軍法台上,看著王二可憐的模樣,又看了看底下同樣饑餓的士兵,雙手緊緊攥成拳頭,指甲幾乎嵌進肉裡。他緩緩背過身去,聲音哽咽卻依舊堅定:“我也想讓你活,我也想讓兄弟們都有飯吃……可軍法如山!咱們守的是壽州城,護的是城裡百姓,要是連百姓的糧食都敢偷,咱們和強盜有什麼區彆?這城,還怎麼守?”
隨著一聲“斬”,劊子手的刀落下,王二的哭聲戛然而止。劉仁贍沒有回頭,隻是對著身後的親兵吩咐:“備些銀兩,跟我去王二家。”他親自來到王二家中,對著王二的老母親跪下,雙手捧著銀子遞過去,愧疚地說:“老夫人,是我沒管好士兵,也沒讓兄弟們吃飽飯,才讓王二犯了錯。這銀子您收下,日後有我劉仁贍在,定不會讓您餓著。”老夫人雖悲痛,卻也知道劉仁贍的難處,隻能含淚接過銀子。
城外的柴榮,見壽州久攻不下,也改變了策略。他知道城內糧草短缺,便派大將李重進率軍繞到壽州後方,截斷了城中唯一的糧道——潁水航道。糧道一斷,壽州城徹底成了孤城,連樹皮草根都快被挖光了。
劉仁贍知道,再不想辦法,城破隻是早晚的事。他思來想去,決定派自己的兒子劉崇讓突圍——劉崇讓年輕力壯,又熟悉城外地形,或許能衝出重圍,去金陵搬來救兵。出發前,劉仁贍把兒子叫到身邊,親手為他披上鎧甲,鄭重地說:“崇讓,你是我劉家的兒郎,也是南唐的將士。這次突圍,務必見到陛下,讓他速發援兵。記住,就算死,也不能丟了咱們劉家的骨氣!”劉崇讓用力點頭:“父親放心,孩兒定不辱使命!”
可劉仁贍萬萬沒想到,劉崇讓剛衝出壽州城,就遇到了後周軍的埋伏。他本就沒經曆過多少惡戰,見後周軍勢大,又怕自己戰死,竟當場繳械投降,還把壽州城內糧草斷絕、士兵饑疲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柴榮。
消息傳回壽州,劉仁贍正在城樓上巡查,聽到親兵的稟報,他隻覺得眼前一黑,一口鮮血“噗”地噴在城磚上。他指著城外的方向,氣得渾身發抖:“逆子!你這個逆子!我劉家世代忠良,竟出了你這樣貪生怕死的東西!我劉家的臉,都被你丟儘了!”
沒過多久,後周軍把劉崇讓押到城下,讓他對著城內喊話,勸劉仁贍投降。劉仁贍看著城樓下苟且偷生的兒子,氣得拔出佩劍,就要衝下樓去斬了他。身邊的將領們趕緊拉住他,苦苦哀求:“將軍!公子年輕糊塗,一時犯錯,可他終究是您的兒子啊!如今正是用人之際,斬了公子,隻會寒了將士們的心!”
劉仁贍掙紮著,眼淚和鮮血順著臉頰流下,他看著城樓下不知羞恥的兒子,又看了看身邊苦苦勸阻的將士,最終無力地垂下佩劍。他咬著牙下令:“把這逆子押上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杖責一百,關入大牢,等城破之日,再與他清算!”
一百杖下去,劉崇讓昏死過去,被拖入大牢。劉仁贍站在城樓上,望著城外連綿的後周軍營,又摸了摸胸口的傷口,心中滿是悲涼——糧草斷絕、援軍無望、兒子降敵,壽州城就像狂風暴雨中的一葉扁舟,可他依舊握緊了手中的佩劍,眼神裡沒有絲毫退縮:“隻要我劉仁贍還有一口氣,就絕不會讓後周軍踏進城一步!”
四、清流破關:趙匡胤奇襲立威名,潛龍在淵蓄勢謀
柴榮親率大軍圍攻壽州時,並未將所有兵力都困在一城之下——他深知南唐在淮南布有重兵,若不掃清外圍據點,壽州援軍遲早會卷土重來。於是,他點了趙匡胤的將,命其率領兩千騎兵,突襲南唐在滁州的屏障——清流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清流關,坐落於滁州西南的群山之間,兩邊是懸崖峭壁,中間隻有一條狹窄的山道,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守關的南唐將領皇甫暉,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早年曾在北方與契丹交戰,頗有戰功。得知趙匡胤隻帶兩千人來攻,他站在關樓上,看著遠處塵土飛揚的周軍方向,忍不住哈哈大笑:“趙匡胤這黃口小兒,怕是沒見過清流關的險峻!就憑他那點人馬,還想過我這關?簡直是白日做夢!”
他當即下令,在山道上布滿絆馬索,又在關樓兩側架起強弩,隻等周軍來攻——在他看來,趙匡胤若敢強攻,隻會被箭雨射成篩子,根本近不了關樓。
可皇甫暉沒想到,趙匡胤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強攻。抵達清流關附近後,他並未急於進軍,而是先派斥候探查地形。當得知山後有一條鮮為人知的小路,可繞到清流關後方時,他立刻定下奇襲之計。
當天夜裡,月色被烏雲遮住,山間伸手不見五指。趙匡胤親自率領兩千騎兵,牽著馬、踩著碎石,沿著狹窄的小路悄悄繞到山後。山路陡峭,不少士兵腳下打滑,摔得滿身是傷,卻沒人敢發出半點聲響——趙匡胤早已下令,“敢喧嘩者,立斬”。
三更時分,周軍終於繞到清流關後方的平地上。趙匡胤一聲令下,士兵們翻身上馬,舉起火把,朝著關樓後方的南唐軍營猛衝過去。一時間,馬蹄聲、喊殺聲、火把燃燒的劈啪聲,在寂靜的山穀裡炸開,南唐守軍從睡夢中驚醒,看到漫山遍野的火把,還以為是周軍主力來了,頓時亂作一團。
而此時的皇甫暉,還在中軍大帳裡喝酒。他自認為清流關固若金湯,根本沒把趙匡胤放在眼裡,正和副將猜拳行令,酒壺裡的酒剛喝到一半,就聽到帳外傳來震天的喊殺聲。
“怎麼回事?”皇甫暉猛地站起身,酒意瞬間醒了大半。不等副將回話,就有親兵慌慌張張跑進來:“將軍!不好了!周軍從關後殺進來了!”
皇甫暉嚇得魂飛魄散,連盔甲都來不及穿戴整齊,隻胡亂披了件鎧甲,就提著刀衝出大帳。剛翻身上馬,就看到一道黑影朝著自己衝來——正是趙匡胤!
趙匡胤騎著戰馬,手持一柄長刀,眼神銳利如鷹,隔著老遠就大喝一聲:“皇甫暉!速速下馬受降,饒你不死!若敢抵抗,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皇甫暉本就慌了神,被趙匡胤的氣勢震懾,竟一時忘了拔刀。等他反應過來,趙匡胤已經衝到近前,手中長刀帶著風聲劈來——皇甫暉下意識地抬手去擋,隻聽“哢嚓”一聲,長刀竟直接砍斷了他頭盔的係帶,頭盔“哐當”一聲掉在地上,頭發散落下來,遮住了他的臉。
這下,皇甫暉徹底沒了鬥誌,他哪裡見過這般勇猛的將領?嚇得調轉馬頭就跑,邊跑邊喊:“趙將軍饒命!我上有八十歲老母,下有三歲小兒,求您放我一條生路!”
趙匡胤也不追趕,隻是對著潰散的南唐士兵高喊:“繳械不殺!降者免罪!”南唐守軍本就沒了主帥,聽到這話,紛紛扔下兵器投降。不到一個時辰,清流關就被周軍拿下,皇甫暉也被隨後趕來的周軍士兵活捉。
這一戰,趙匡胤以兩千騎兵擊潰南唐五千守軍,不僅拿下了清流關,還打通了通往滁州的道路,為後周大軍輸送糧草、支援壽州掃清了障礙。消息傳到壽州城下,柴榮高興得親自出城迎接趙匡胤,一把抓住他的胳膊,用力拍著他的肩膀:“小趙,你可真給朕長臉!這清流關打得漂亮!回去之後,朕不僅給你加官晉爵,還讓禦膳房給你加雞腿,讓你吃個夠!”
趙匡胤連忙躬身行禮,語氣謙虛:“陛下過獎了!此戰能勝,全靠陛下運籌帷幄,指明方向,末將隻是遵從陛下的命令行事,僥幸取勝罷了。”一番話說得滴水不漏,既捧了柴榮,又沒顯得自己居功自傲。
可沒人知道,在謙虛的表象下,趙匡胤的心中早已埋下了野心的種子。拿下清流關後,他不僅繳獲了南唐的大量糧草和兵器,還趁機收攏了不少潰散的南唐士兵,編入自己麾下;他又對投降的將領恩威並施,不少人都成了他的心腹。夜裡,他站在滁州的城樓上,望著汴梁的方向,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刀柄——他知道,跟著柴榮能建功立業,但這亂世之中,唯有自己手握兵權,才能真正掌控命運。這場清流關的“封神之戰”,不僅讓他名聲大噪,更讓他看清了自己的力量,為日後那場“黃袍加身”的大戲,悄悄埋下了伏筆。
五、南唐悲歌:潘佑死諫驚朝堂,從善乞和空垂淚
壽州城被圍的消息一次次傳回金陵,南唐朝堂早已沒了往日的平靜。大臣們要麼像馮延巳一樣,勸李煜繼續送禮求和;要麼乾脆閉口不言,等著皇帝拿主意。唯有禦史中丞潘佑,看著李煜沉溺於後宮、一味對後周妥協,心中急得像著了火——他知道,再這樣下去,南唐遲早要亡在李煜手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潘佑是南唐出了名的直臣,早年因才華被李煜重用,如今見國難當頭,更是不顧個人安危,連續七次上書勸諫。他的奏折寫得言辭激烈,字裡行間滿是痛心:“陛下!後周狼子野心,欲吞我江南之地,絕非送禮、稱臣就能滿足!如今壽州被困、清流關已破,淮南防線搖搖欲墜,您卻仍在宮中與皇後吟詩作對,把朝政拋在腦後!再這樣下去,南唐三千裡江山就要淪為他人之地,祖宗基業就要毀在您手裡了!”
可李煜看了奏折,卻隻是皺著眉,隨手扔到禦案角落。他正為一首新詞的韻腳發愁,哪有心思聽潘佑的“危言聳聽”?“潘愛卿太過迂腐了,”李煜對著身邊的內侍抱怨,“柴榮雖強,可朕已送去珍寶、認了宗主,他總不至於趕儘殺絕。再說,壽州有劉仁贍死守,未必會破。他這是故意誇大其詞,擾亂人心。”
潘佑見自己的奏折石沉大海,又聽說李煜準備再派使者送重金求和,徹底陷入了絕望。他知道,自己多說無益——這位皇帝心裡,隻有詩詞與情愛,沒有江山與百姓。這日,潘佑在家中擺上筆墨,寫下最後一封奏疏,裡麵沒有再勸李煜,隻寫了八個字:“生不逢時,死不足惜!”寫完後,他望著金陵皇宮的方向,長歎一聲,隨後拔劍自刎。
潘佑的死訊傳到皇宮,李煜才難得地露出一絲愧疚,可這份愧疚很快就被“如何應對後周”的焦慮取代。他知道,光靠送禮已經打動不了柴榮,思來想去,竟決定派自己的親弟弟、鄭王李從善出使後周——在他看來,親兄弟親自去求和,總能讓柴榮多幾分憐憫。
李從善帶著李煜的親筆信和滿滿一車的禮物,忐忑地來到後周軍營。見到柴榮時,他沒等對方開口,就“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膝蓋重重砸在地上,聲音帶著哭腔:“柴陛下!我家兄長真的沒有與大周為敵的心思,他隻是想守住江南的一方水土,讓百姓少受戰火之苦。求您高抬貴手,不要再攻打南唐了,我們願意年年納貢、永世稱臣!”
柴榮坐在帥椅上,看著跪在地上痛哭流涕的李從善,臉上沒有絲毫動容。他端起桌上的茶杯,輕輕吹了吹浮沫,語氣不緊不慢:“朕不是不願議和,隻是李煜的誠意不夠。想讓朕罷兵可以,先把淮南十四州的土地、戶籍交出來,讓李從善留在汴梁當質子。做到這兩點,朕自然不會再為難南唐。”
“淮南十四州?”李從善猛地抬起頭,臉上滿是震驚——那可是南唐的半壁江山,是江淮最富庶的地方,若割讓出去,南唐就成了沒了屏障的空殼!他還想再求,可看到柴榮銳利的眼神,終究沒敢再開口,隻能哭著應下,帶著柴榮的條件返回金陵。
回到南唐後,李從善把柴榮的要求一五一十地稟報給李煜。李煜聽完,手裡的茶杯“哐當”一聲掉在地上,茶水灑了滿朝袍。他踉蹌著後退兩步,癱坐在龍椅上,聲音帶著顫抖:“淮南十四州……那可是父皇留給朕的家底,割了它,跟要了朕的命有什麼區彆?這柴榮,是真的要逼死朕啊!”
柴榮的第一次南征,雖然沒能徹底拿下南唐,卻也達成了既定目標——不僅攻破了清流關,圍住了壽州,還讓南唐暴露了“兵弱君庸”的致命缺陷,在淮南防線上撕開了一道大口子。而李煜,從送禮到派親弟求和,卑微的路越走越窄,卻始終沒明白“亂世之中,弱國無外交”的道理。
與此同時,趙匡胤在清流關一戰成名後,又跟著柴榮在壽州外圍屢立戰功,不僅深得柴榮信任,還悄悄收攏了一批心腹將領,漸漸成為後周軍中不可替代的中流砥柱。
這五代十國的亂世棋局,每一步都暗藏玄機。柴榮是否會很快發動第二次南征,徹底奪取淮南?李煜若不願割讓土地,又能靠什麼守住南唐的半壁江山?趙匡胤在軍中的威望日益高漲,他的野心又將如何一步步膨脹?這所有的疑問,都藏在接下來的風雨之中。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請大家收藏:()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