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靖之的靈柩停在汴京城外的忠烈祠時,汴河的水都像是哭啞了嗓子,連帶著滿城的蘇花都蔫頭耷腦的,沒了往日的精氣神。蘇雲卿穿著一身素白的孝服,跪在靈前,手裡攥著半塊烤焦的肉乾——那是秦靖之出征前,她塞給他的,回來時就剩這麼個邊角,上麵還沾著燕雲十六州的沙粒。
“將軍,您倒是醒醒啊!”陸風跪在旁邊,哭得像個孩子,鎧甲上的血跡還沒洗乾淨,那是昨天跟蒙古騎兵廝殺時濺上的,“您還沒看著咱們把蒙古人趕回老家,還沒喝上蘇姑娘新釀的蘇花酒,怎麼就走了呢?”
耶律大石站在靈柩旁,手裡拿著一把契丹彎刀,那是當年秦靖之幫他奪回契丹舊地時,他送給秦靖之的,如今又送了回來。他紅著眼眶,聲音沙啞:“秦兄弟,你放心,隻要我耶律大石還有一口氣,就絕不會讓蒙古人欺負大宋的百姓,絕不會讓你的心血白費!”
宋寧宗趙擴也親自來了,他穿著一身素色龍袍,走到靈前,深深鞠了三躬:“秦將軍,是朕無能,讓你操勞半生,沒能給你一個太平天下。朕向你保證,以後一定勤政愛民,跟蒙古人拚到底,為你,為大宋的百姓,爭一口氣!”
靈堂外,百姓們排著長隊,手裡拿著香燭和紙錢,一個個哭得撕心裂肺。有個白發蒼蒼的老人,拄著拐杖,一步一步挪到靈前,從懷裡掏出一個破布包,裡麵是一塊啃得乾乾淨淨的骨頭——那是當年金兵破城時,他兒子的遺骨,是秦靖之幫他找回來的。“秦將軍,你是大好人啊,你走了,咱們大宋可怎麼辦啊?”
蘇雲卿聽到這話,慢慢抬起頭,擦了擦眼淚,眼神突然變得堅定起來。她站起身,走到靈柩前,拿起秦靖之生前用的長槍,槍尖在燭光下閃著冷光。“大家都彆哭了!”她的聲音不大,卻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秦師兄雖然走了,但他的心意還在,他想守護大宋的決心還在!咱們不能就這麼哭下去,咱們要拿起武器,跟蒙古人拚到底,完成秦師兄沒完成的事!”
陸風也跟著站起身,拔出腰刀:“蘇姑娘說得對!咱們不能讓將軍白白犧牲!從今天起,我陸風就算拚了這條命,也要把蒙古人趕出去,守護好大宋的江山!”
耶律大石也說:“我契丹騎兵願意跟大宋的兄弟們一起,跟蒙古人血戰到底!隻要還有一口氣,就絕不後退!”
百姓們聽到這話,也都停止了哭泣,紛紛拿起身邊的武器——有的拿著鋤頭,有的拿著菜刀,有的甚至拿著木棍,齊聲喊道:“跟蒙古人拚了!守護大宋!”
聲音震天動地,連靈堂外的汴河水都好像被震得泛起了漣漪。宋寧宗看著這一幕,心裡又感動又愧疚,他知道,自己必須拿出實際行動,才能對得起秦靖之,對得起大宋的百姓。
當天晚上,宋寧宗在汴京城的皇宮裡召開了緊急會議,召集了所有的大臣和將領,商量怎麼應對蒙古人的進攻。蘇雲卿、陸風和耶律大石也參加了會議。
宋寧宗坐在龍椅上,沉聲道:“現在蒙古人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咱們大宋的處境也越來越艱難。秦將軍為了守護大宋,操勞半生,最後卻積勞成疾,離我們而去。咱們不能讓秦將軍白白犧牲,必須儘快想出辦法,抵抗蒙古人,收複失地。”
一個大臣站出來,憂心忡忡地說:“陛下,現在咱們大宋的兵力和糧草都很短缺,蒙古人又來勢洶洶,咱們恐怕很難抵擋啊。不如咱們跟蒙古人談判,向他們稱臣,每年給他們進貢,說不定還能保住大宋的半壁江山。”
“放屁!”陸風立刻站起來,指著那個大臣罵道,“你忘了汴京城破時,百姓們被蒙古人殺得有多慘嗎?忘了秦將軍是怎麼為了守護大宋犧牲的嗎?向蒙古人稱臣,你對得起大宋的百姓,對得起秦將軍嗎?”
那個大臣被罵得滿臉通紅,卻還嘴硬:“我這也是為了大宋好!要是跟蒙古人硬拚,咱們很可能會亡國,到時候連半壁江山都保不住!”
蘇雲卿冷冷地說:“向蒙古人稱臣,隻會讓他們得寸進尺,最後還是會亡國。咱們大宋的百姓,從來就不是貪生怕死之輩,隻要咱們君臣一心,將士們奮勇殺敵,百姓們大力支持,就一定能打敗蒙古人,守護好大宋的江山。”
耶律大石也說:“沒錯!我契丹雖然國力不如從前,但也絕不會向蒙古人低頭。我願意率領契丹的所有騎兵,跟大宋的兄弟們一起,跟蒙古人血戰到底!”
宋寧宗點了點頭:“蘇將軍、陸將軍和耶律首領說得對!咱們大宋絕不能向蒙古人低頭!現在,咱們必須儘快籌集糧草,訓練士兵,同時聯絡各地的義士,讓他們加入咱們的隊伍,一起抵抗蒙古人。”
他頓了頓,繼續說:“蘇將軍,朕任命你為大宋的兵馬大元帥,統領所有的軍隊,負責抵抗蒙古人的進攻;陸將軍,朕任命你為副元帥,協助蘇將軍訓練士兵,防守邊境;耶律首領,朕代表大宋,感謝你願意出兵幫助咱們,以後契丹和大宋就是永遠的盟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其他的大臣,負責籌集糧草和物資,安撫百姓,為大軍提供支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眾人都領了旨,立刻分頭行動。蘇雲卿接管軍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頓軍紀。之前,因為宋光宗的昏庸和奸臣的腐敗,軍隊裡出現了很多貪生怕死、克扣軍餉的士兵和將領。蘇雲卿下令,凡是貪生怕死、克扣軍餉的,一律嚴懲不貸,情節嚴重的,直接斬首示眾。
有個將領,仗著自己是奸臣的親信,不僅克扣軍餉,還在戰場上臨陣脫逃。蘇雲卿得知消息後,立刻把他抓了起來,在軍營裡召開了公審大會。那個將領還想狡辯,說自己是因為身體不適才臨陣脫逃的。蘇雲卿冷笑一聲,拿出了他克扣軍餉的證據,還有他在戰場上臨陣脫逃的證人。那個將領無話可說,最後被斬首示眾。
士兵們看到蘇雲卿這麼果斷,都很佩服她,軍紀也一下子好了很多。蘇雲卿又開始訓練士兵,她根據蒙古騎兵的特點,製定了一套新的戰術——先用弩箭射擊蒙古騎兵的戰馬,再用步兵衝鋒,最後用騎兵追擊。她還親自示範,教士兵們怎麼使用弩箭,怎麼衝鋒陷陣。
陸風也沒閒著,他率領一部分士兵,去各地聯絡義士。很多義士早就想抵抗蒙古人了,隻是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看到陸風來了,都紛紛加入了軍隊。很快,軍隊的人數就增加了不少,戰鬥力也大大提高。
耶律大石則回到了契丹,召集了所有的契丹騎兵,還籌集了大量的糧草和物資,準備隨時支援大宋。
幾個月後,蒙古人果然再次進攻大宋。這一次,率領蒙古大軍的是鐵木真的兒子窩闊台,他帶來了四十萬大軍,目標是攻占汴京城,徹底滅了大宋。
窩闊台的大軍剛到汴京城下,就立刻發起了進攻。他們用攻城錘撞擊城門,用雲梯攀爬城牆,還派了一部分騎兵,繞到汴京城的後方,想要切斷大宋軍隊的退路。
蘇雲卿早就做好了準備,她下令,城樓上的士兵用弩箭射擊蒙古騎兵的戰馬,用滾石和滾油對付攀爬城牆的蒙古士兵。陸風則率領一部分騎兵,繞到蒙古大軍的後方,襲擊他們的糧草營。耶律大石也率領契丹騎兵,從側麵進攻蒙古大軍,打亂他們的陣腳。
戰鬥十分激烈,雙方死傷慘重。窩闊台沒想到大宋軍隊的戰鬥力會這麼強,心裡很是驚訝。他下令,讓蒙古大軍加強進攻,一定要在天黑之前攻破汴京城。
蘇雲卿看到蒙古大軍的進攻越來越猛烈,心裡也有些著急。她知道,再這樣下去,汴京城很可能會被攻破。她想了想,決定采用秦靖之當年用過的戰術——水淹蒙古大軍。
她立刻下令,讓士兵們打開汴河的水閘,把汴河的水引到汴京城外的戰壕裡。很快,戰壕裡就灌滿了水,蒙古大軍的進攻受到了很大的阻礙。窩闊台看到這一幕,氣得大吼:“蘇雲卿!你這個女人,居然跟秦靖之一樣,用這種陰招!”
蘇雲卿站在城樓上,朝著窩闊台大喊:“對付你們這些侵略者,不用點手段怎麼行?你們要是識相,就趕緊撤兵,否則,我還有更多的招數等著你們!”
窩闊台知道,現在進攻汴京城肯定討不到好處,隻好下令撤兵,在汴京城外紮營。蘇雲卿看著蒙古大軍撤退的背影,鬆了一口氣,可心裡也清楚,這隻是暫時的勝利,窩闊台肯定還會再來進攻。
當天晚上,蘇雲卿正在營地裡跟陸風和耶律大石商量對策,突然聽到外麵傳來一陣喧嘩。她連忙出去查看,隻見一個士兵慌慌張張地跑過來:“將軍!不好了!蒙古人夜襲咱們的軍營,已經衝進營裡了!”
蘇雲卿臉色一變,立刻拔出長槍,率領士兵朝著營門口衝過去。陸風和耶律大石也帶著人趕來支援。蒙古士兵們已經衝進了營裡,正在四處廝殺。蘇雲卿大喊一聲:“殺!”
士兵們立刻衝上去,跟蒙古士兵廝殺起來。蘇雲卿的長槍舞得虎虎生風,每一槍都能刺穿一個蒙古士兵的胸膛。陸風的刀也很厲害,一刀就能砍倒一個蒙古士兵。耶律大石的契丹彎刀更是鋒利,蒙古士兵們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經過一番激戰,蒙古士兵終於被打退了,可大宋軍隊也損失慘重。蘇雲卿看著滿地的屍體和傷員,心裡很是悲痛。她知道,這樣的戰鬥還會繼續,還會有更多的士兵犧牲,可她不能退縮,她必須堅持下去,完成秦靖之沒完成的事。
第二天,窩闊台又率領蒙古大軍進攻汴京城。這一次,他帶來了一種新的武器——回回炮。這種炮威力很大,能把巨大的石頭拋射到城牆上,對城牆的破壞很大。
回回炮一響,汴京城的城牆就被砸出了一個大洞。蒙古士兵們趁機從洞裡衝了進來。蘇雲卿立刻率領士兵,朝著洞口衝過去,想要堵住洞口。可蒙古士兵們太多了,大宋士兵們根本抵擋不住。
就在這危急關頭,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是各地的義士趕來支援了!原來,陸風之前聯絡的義士們,得知汴京城被圍,都紛紛率領自己的隊伍,趕來支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義士們的到來,給大宋軍隊注入了新的力量。蘇雲卿見狀,立刻下令,發起反攻。大宋士兵們和義士們一起,朝著蒙古士兵衝過去。蒙古士兵們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義士趕來支援,一下子慌了神,紛紛後退。
窩闊台看到這一幕,氣得差點從馬背上摔下來。他知道,現在再進攻汴京城肯定討不到好處,隻好下令撤兵,退回蒙古草原。
汴京城保衛戰終於取得了勝利。大宋的百姓們都歡呼起來,紛紛拿著酒和食物,來犒勞士兵們和義士們。宋寧宗也很高興,親自出城迎接蘇雲卿、陸風和耶律大石,還在皇宮裡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宴。
宴會上,宋寧宗舉起酒杯,朝著蘇雲卿、陸風和耶律大石說:“蘇將軍、陸將軍、耶律首領,你們為大宋立下了汗馬功勞,朕該怎麼賞賜你們才好呢?”
蘇雲卿放下酒杯,笑著說:“陛下,臣不要賞賜。臣隻希望,以後大宋的百姓能過上安穩日子,不再受戰亂之苦。”
陸風也跟著說:“陛下,臣也不要賞賜。臣隻希望,咱們能儘快訓練好軍隊,籌集好糧草,早日把蒙古人趕回老家,收複大宋的失地。”
耶律大石說:“陛下,我契丹和大宋是盟友,互相幫忙是應該的。我也不要賞賜,隻希望以後契丹和大宋能永遠和平相處,再也沒有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