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離開青海湖和祁連山下遼闊的海北草原,我踏上了前往河西走廊的西行之旅。列車緩緩駛出高原,向西北奔去。公路兩旁,山勢低緩,戈壁、綠洲、田園與古城牆交錯出現。隨著距離的拉近,一座曆史與現代交織的城市在晨光中漸次顯現——這裡,便是武威,古稱涼州。
這片土地,曾是絲綢之路的重鎮,漢唐以來的西北門戶。它見證過中原與西域的風雨,也承載著華夏文明的疆界與駝隊的足音。武威,是河西走廊的咽喉,是中華民族的邊塞詩,也是大漠與綠洲之間最響亮的名字。
我在《地球交響曲》的地圖上鄭重寫下:
“第322章,武威。
絲路古道,涼州駝鈴,
這裡,是西北大地上最厚重的詩行。”
一、涼州古城:大漠邊關的雄渾與溫柔
武威的城門古樸高聳,城牆外的戈壁和沙丘仿佛訴說著千年的風霜。市區裡,古老的樓閣、廟宇、佛塔與現代高樓並立。武威曾是漢朝設郡得名“以武功軍威而得名”,也是河西四郡之首。城內外遺跡斑斑,古事如煙。
我清晨漫步於涼州古城。步行街上,鋪著青石板,街邊茶館、餛飩鋪、小吃攤飄著熱氣。街頭的涼州會館、天梯山石窟、雷台漢墓、白塔寺見證著各朝更替。最著名的雷台漢墓,曾出土馳名中外的“馬踏飛燕”銅奔馬——它昂首嘶鳴、騰空飛躍,象征著涼州的開放、包容與進取。
城西的天梯山石窟,曆經千年風沙,佛像依舊安詳端莊。寺院內外,香火不斷,遊客與信眾一同在石佛前祈福。城南的白塔寺莊嚴矗立,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與本地信仰交融的見證。
我寫下:
“涼州的城牆,是曆史的脊梁。
每一塊磚石、每一處遺跡,
都回響著西北的風,和遠方的歌。”
二、絲路遺韻:駝鈴、烽火與古道
武威自古是絲綢之路要塞。西漢張騫鑿空西域,河西走廊成為中原與西域的交通命脈。駝隊、商旅、僧侶、兵馬往來不絕,驛站、烽燧、古道遺跡遍布。
我前往沙漠邊緣的古烽燧。晨曦中,孤獨的烽火台靜靜矗立在黃沙之上,殘陽如血。導遊講述:古時邊關警報,一旦敵軍來襲,烽火連天,一日千裡。武威的古道上,殘留著商隊的蹄印,駝鈴似乎仍在風中回響。
雷台漢墓的考古展廳內,文物琳琅滿目。銅車馬、絲綢、陶俑、漢簡、竹書,展示著武威作為絲綢重鎮的繁華。講解員說,這裡曾是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交融、四方物產彙聚之地。
我寫下:
“絲路的駝鈴,穿越千年未散。
每一次回響,都是文明碰撞的火花。”
三、綠洲農田:大漠邊上的豐饒
與戈壁荒原相依的,是武威豐富的綠洲田園。武威地處石羊河流域,水利發達,灌溉農田星羅棋布。盛夏時節,玉米、葡萄、蔬菜、瓜果鋪展在綠洲之上,與周圍沙海形成鮮明對比。
我來到民勤縣的一處農田。地頭的農民忙著澆水、施肥、采摘。老人介紹,這裡種植葡萄、枸杞、西瓜和甜菜。水渠清澈,農舍白牆,葡萄藤蔓成蔭。孩子們在瓜田裡嬉戲,婦女們在陰涼處擇菜、織網。
民勤以防沙治沙聞名。沙障林帶、草方格、水渠和新型農機交織成綠色屏障。當地青年自發成立生態合作社,發展節水灌溉和綠色農業,既保住了綠洲,也帶來了新生活。
我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