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福鼎那天,天色濃灰,海上浮著一層細雨未落的潮霧,列車穿行在東海邊緣,仿佛沿著一條尚未寫入詩中的隱秘海岸線悄然滑行。
我靠在車窗,指尖劃過《地球交響曲》地圖的下一段,那是一片山如牆、海如鏡、村落如種子的地帶——寧德。一個你不說它,它就安靜待在山海之間的小城。
沒人催你抵達它,但它總在等你。
一、霍童古鎮:溪水繞村,古厝藏書
我踏入寧德的第一站,是霍童。
這個名字本身就像一首歌,念出來柔中帶骨,古中帶趣。古鎮依溪而生,青石板路蜿蜒穿過村屋,廊橋下水聲潺潺。人不多,貓不少,門前花草恣意瘋長,一切都顯得無比自然。
我走進一間老祠堂,裡頭竟是一座藏書閣。老人正在櫃前抄寫族譜,他抬頭看我:“外鄉人?”
我點頭。
他問:“你覺得我們這兒,像沒變過嗎?”
我答:“不,但像沒趕時間。”
他笑著遞我一本舊書,封麵寫著:“霍童劍義傳說”。
我翻開第一頁,一股書香中帶著潮濕的黴氣衝鼻而來。我寫下:
“在寧德,文字不是裝飾,而是生活的副本。它們被時間晾曬,又被口耳相傳,一代又一代地活著。”
二、屏南縣:佘鄉裡的山歌與對聯
我驅車前往屏南。沿途山勢逐漸起伏,車窗外的景色開始彎曲變形——梯田、炊煙、竹林,還有零星散落在山腳的石屋。
屏南是佘族的聚居地。
我在一個名叫“甘棠”的小村落中暫住兩夜。夜裡星河傾灑,我站在村口聽到遠處傳來一段清亮的歌聲,像從山縫裡飄出來的水珠:
“山高路遠人不倦,雲淡風輕月更閒。”
第二天清晨,我拜訪一位擅唱佘歌的老婦人。她穿著繡著藍鳥圖案的傳統衣裳,坐在矮凳上剝豆。
我問她:“佘歌是不是唱給人聽的?”
她搖頭:“佘歌是唱給山聽的。人聽懂了是緣分,聽不懂也沒關係。”
我問:“你們的歌還教給年輕人嗎?”
她輕輕歎氣:“唱歌要有風。風沒了,誰都唱不出來。”
我寫下:
“佘歌不是文化展演,它是活在這片山水之間的一種低語,是風不說話時,人類替它開口的方式。”
三、霞浦灘塗:泥與鹽的畫卷
從屏南出來,我南下至霞浦。
這座臨海小城早已被攝影師們發現,它的灘塗、漁排、竹竿、日出、反光,構成一幅幅令人窒息的視覺風景。但我不來拍照,我來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