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進了位於唐家灣的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校門前站著一位年輕的男生,正在打電話,我在他身後走過,聽見他說:“不管將來在哪,我始終記得,是珠海給了我第一個平台。”
我站在教學樓前,看著四周綠意環繞的山體,忽然想起一個詞:“溫和的崛起。”
珠海不是靠“速度”而出圈的城市,而是靠一種不動聲色的堅持。她不像深圳那樣以“速度”定義自己,也不像廣州那樣靠“傳統”撐腰,她安靜、沉穩,有自己的節奏和姿態。
我在校園長椅上寫下:
“有些城市,是時代的風口;
有些城市,是風停之後的沉香。
珠海,是後者。”
四、夜色輕風:一城燈火與我靜坐
晚上,我回到香爐灣畔。海風拂麵,沿岸燈光如織,遠處的珠海大劇院在海上燈光中熠熠生輝,宛如一顆剛出殼的貝。
我坐在劇院廣場前的台階上,身邊是一對對牽手的戀人、跑步的青年、帶孩子的父母,還有街頭藝人低聲唱著粵語歌。
我沒有參與,隻是看。
這城市的夜,不喧嘩,卻充滿生活氣。她不需要人潮來證明繁華,也不需要噱頭來維持熱度。她靠的,是水、是風、是人與人之間自然生發的鬆弛感。
我寫下:
“珠海的夜不是表演,是睡前的低語。
她不是主角,但她知道如何照亮彆人的安眠。”
地圖上的一筆,心中留下的潮聲
離開珠海前,我回到旅館,把那張《地球交響曲》的地圖攤開,在珠海一角穩穩地畫上一個紅圈。
我在旁邊寫下:
“第113章,珠海已記。她教我在狂潮世界中,保持內心的清流與緩步。”
我拿上行囊,準備前往下一站——中山。
那是孫中山的故裡,是珠江三角洲的文脈之根;我想知道,在這片嶺南大地上,一位偉人的家鄉,是如何在曆史與現代之間,延續一條不被打斷的民族脈絡。
我輕聲說:
“珠海,謝謝你。
你是風之後的港,是島之後的詩。
下一章,中山,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