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遂寧,我沿渠江東行,車窗外的景色逐漸變得深綠又起伏。穿過川東丘陵,我踏入一座名字簡潔而有分量的城市——廣安。
這是一座不會讓人一眼驚豔的地方,卻因一位偉人而深入人心。
鄧小平,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在這座西南邊陲小鎮出生,在曆史的風浪中成長,又將改變中國命運的腳步穩穩踏出。他從這裡出發,把“廣闊天地”變成了“人民的安寧”。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渠江繞城、川渝交彙之地落下紅點,寫下:
“第149站:廣安。她是一個人的起點,也是一個國家的轉折;
她是故鄉,也是出發地,是一種‘深埋土地卻仰望世界’的中國心性。”
一、鄧小平故裡:一株老柚樹的見證
我第一站去了鄧小平故裡紀念園。
園子很大,卻極靜。老屋、池塘、祠堂、山路皆在綠樹掩映中。沒有刻意的陳列,沒有誇張的解說,一切都如實如初,安靜得讓人敬畏。
我站在老宅前,看見那棵被稱為“小平爺爺最喜歡的柚子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幾名孩子正圍著拍照,嬉笑聲打破寧靜,卻無一人感到打擾。
導覽員低聲說:“小平同誌回來時,曾撫摸這棵樹,說:‘樹長得好,我心安了。’”
我寫下:
“有些人,離家時微小如塵,歸來時已是山河擔當。
而故鄉,隻做一件事——等他回來。”
二、渠江之上:一條小河的浩蕩轉身
第二天,我獨自沿著渠江邊走了一整段。
渠江水不大,卻清潤緩急有致,自西北而來,穿越廣安,又流入重慶,最終彙入嘉陵江與長江。它像廣安一樣,表麵低調,實則承接東西南北交融之勢。
我站在紅岩嘴渡口,望著一葉漁舟緩緩穿江而過。江水下,是一條條通向田野、碼頭、學堂、舊街的生活脈絡。
我問一位捕魚老人:“你覺得渠江厲害嗎?”
他咧嘴笑了:“你要是會看水,就知道它不厲害,但它從來沒斷過。”
我寫下:
“廣安如渠江:不卷不裂,不爆不折;
它用柔性承接時代,
用持續完成連接。”
三、協興老街與牌坊:土地深處的生活紋理
我來到協興鎮老街,這是小平少年時讀書、遊玩、識世的地方。
石板路、青磚牆、竹編門簾下,老人靠牆打盹,孩子跑進糖鋪。一位老太太挑著竹籃賣山藥片,我買了一袋,她笑著說:“這個街上最年輕的,是你。”
我問:“你喜歡現在的樣子嗎?”
她說:“現在好啊。以前家裡挑水,一天挑三十趟。現在水一擰就來,娃兒都讀書去了。”
我看著她泛黃的手背,心頭一震。有時一個國家的變革,不在高樓、在政令,而在一位老太的笑紋裡。
我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