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不是一個人的故鄉,而是兩種精神的交彙地:
一個敢衝鋒,一個懂克製;一個握槍不顫,一個提筆不虛。”
四、絲綢與綢都:針腳裡藏著整個城市的溫度
在城北的中國綢都博物館,我第一次了解到“南充是中國絲綢工業的發源地之一”。
這裡曾有過幾百家絲綢廠,是川東北千千萬萬家庭的“飯碗”。我走過一排排老織機,聽見那種節奏——“哢噠、哢噠”,像一座城在咬牙前行。
一位年近八十的老紡織女工在講解區當誌願者,她輕撫著織機說:“這是我三十年在崗的搭檔,它不聲不響,卻從不出錯。”
我問她:“你現在還會織嗎?”
她說:“隻要你給我線,我就能織出布。”
我寫下:
“綢都的美,不在於顏色,而在於紋理;
它像南充人——不是張揚的亮,而是經緯交錯下的結實。”
五、南充人的日常哲學:煙火底下,有思考
在南充的街頭,我吃了四天小吃:牛肉麵、鱔魚粉、鍋盔、乾拌麵……每樣都辣得透,卻有種川北特有的“鹹辣掛魂”。
與我拚桌的是一位送外賣的小夥子,他讀過大專,學過設計,後來回鄉。他說:“我不覺得留在南充比去北上廣低一等。我在這兒可以畫畫,也能養活爸媽。”
我問他:“你覺得南充怎麼樣?”
他一邊吃一邊笑:“南充不管你多大誌氣,都會給你留一碗熱飯。”
我寫下:
“南充不是實現野心的地方,卻是安放心氣的地方;
她不逼你飛,卻養得起你慢慢走。”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達州
五天南充之行,我從嘉陵江邊走到綢布機旁,從三國舊夢走入紅色記憶,從老巷子的鍋盔攤走進一代代手藝人的微笑中。
這不是一座轟動的城市,而是一座溫而不弱、實而不鈍、細而有光的城市。
她像一匹絲綢,不掛在展台,而包在生活;她不是流行,卻是傳承;她不是標簽,而是體溫。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嘉陵江柔處、川東北人文高地緩緩落筆:
“第151章,南充已記。
她是將才的底盤,是匠人的搖籃,
是一份沉穩與深情共織的川人交響。”
下一站,是達州。
我要越過米倉山的餘脈,走進巴渠古地,去聽巴人戰鼓、看渠江雲水,去觸摸一座在東西板塊之間靜靜站立、卻始終向前的能源之城。
我收好筆記,對嘉陵江輕聲說:
“文夠了,也該出征了——達州,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