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從景德鎮出發,北越瓷都嶺,西繞千年昌江,我進入了浙江最西南的城市——衢州。
這是一座四省交彙之地,東接金華,南通麗水,西鄰上饒,北望安徽黃山,自古有“東南鎖鑰,八閩咽喉”之稱。這裡不僅是交通要道的節點,更是南孔文化的發源之地。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浙閩贛皖交界之口、衢江之畔、千年文脈流淌處鄭重落筆:
“第179站:衢州。她是古道之心,是禮樂之源,
是一座用仁義之筆繪成路網的江南渡口。”
一、南孔祠·孔氏南宗:儒風不絕,萬世通明
我第一站前往孔氏南宗家廟。
古廟肅穆,朱牆黛瓦,殿宇重重,一股文氣撲麵而來。與山東曲阜不同,這裡承載的是孔子嫡係四十八代南遷之後的傳承根脈。
一位年長講解員微笑著說:“北有曲阜孔廟,南有衢州家廟。一脈二源,禮樂同根。”
我在大成殿中看見《十三經注疏》石刻,高高聳立於廟堂深處,一束光透過窗欞斜灑其上。
我寫下:
“衢州的文,不是厚重沉碑,
而是溫文之下的執筆之姿,是大路中央依舊低語的聲音。”
二、衢州古城牆與西安門:江南邊城的厚重步伐
第二日,我前往西安門遺址與古城牆段。
厚重磚石間雜草生長,風吹來,似聽見鐵蹄過門,驛卒報令。
一位本地學者說:“你看這牆,不高,但厚。這座城市不是為了防,而是為了納。”
我站在城門上望去,老街交錯,衢江泛光。
我寫下:
“衢州的牆,不擋外敵,
她隻攔得住喧囂。她讓城市可以慢一點,厚一點,穩一點。”
三、水亭門曆史街區:古道驛站與商幫記憶
第三天,我走進水亭門老街。
這裡是舊時入城水陸要津,徽商、閩商、浙商在此停舟歇腳,留下市集與古碼頭痕跡。
一位正在修理老宅的木匠對我說:“這地兒不是景區,是我們過日子的地方。”
我問:“你覺得這街值什麼?”
他說:“值的是大家還願意走得慢。”
我寫下:
“衢州的街,不靠修繕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