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向前的城市之中,它替你慢下來,回頭看一眼。”
四、合肥工業大學:以科學之名,解民生冷暖
第四日,我走進合肥工業大學校園。
正值春末,校園綠蔭如蓋。學生在長廊上討論課題,有人在實驗樓裡調試光電儀器。圖書館前的台階上,有對情侶在午後陽光中複習。
一個碩士生給我看他的畢業設計——一款能自動感應老人摔倒的可穿戴設備。他說:“我爸媽是鄉下的,我設計它是因為我想讓他們也能被科技照見。”
我點點頭,心中升起一股溫熱。
我寫下:
“合肥的大學,不是象牙塔,
是科技通往鄉村的橋;
這裡的每一個發明,不為世界驚豔,
隻為點亮家的一盞燈。”
五、廬陽夜市·人間最暖是熱湯
最後一晚,我來到廬陽夜市。
燈火輝煌,攤位林立。臭鮭魚湯鍋、板麵、小龍蝦、烤鴨腳……油煙升騰中,是市井最真切的合肥模樣。夜風拂過,有老夫妻牽手散步,也有程序員背著電腦包吃一碗麻辣米線。
我坐在一張桌前點了合肥特色牛肉板麵,老板娘笑著說:“彆著急,我們這湯得燉夠時間。”
我望著她忙碌的身影,忽然有點感動。
我寫下:
“合肥的夜,不靠霓虹爭豔,
靠的是一口好湯,一句‘要辣點嗎?’;
在白天如此理性的城市中,夜是那份留給人間的煙火。”
六、湖與芯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銅陵
五天合肥之行,我從湖邊走進實驗室,從古鎮走進夜市,從工地走進課堂。合肥像是一塊芯片的主板,表麵光潔,內部複雜;她不靠噱頭,不靠熱搜,隻靠自己滾燙的信仰往前走。
這座城市,不浪漫、不奢侈,卻默默解決問題;
她既是科學的驛站,也是情感的避風港;
她讓人相信,未來不是神話,而是腳下這條看得見的路。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巢湖之濱、科技之脈、曆史與現代交彙之地鄭重落筆:
“第188章,合肥已記。
她是湖光裡的芯火,是算法下的市井;
是一座可以安靜讀書、認真工作的地方,
也是我願意停下腳步多看一眼的未來之城。”
下一站,是銅陵。
我要南下長江之岸,進入一座因銅而生、與江共興的工業之城。我想去聽一聽,金屬與江水碰撞的回響,看一看,這座被稱為“銅都”的城市,是如何在風霜歲月中熠熠生輝。
我收好筆記,合上電腦,對合肥說了句:
“未來已來,江風在等——銅陵,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