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讓你明白,‘送信’也是文明的一種。”
四、農耕博物館與驛城區田野:泥土裡的時間記憶
第三日,我來到駐馬店農耕文化博物館。
館中陳列著古老的農具、犁耙、鐵鋤、車轅,以及老照片中的黃牛、水車、穀場。講解員說:“我們這兒是糧倉,泥土比黃金還值錢。”
我隨後走入驛城區的一片麥田,田埂上站著一位正播種的農民,他說:“你說發展發展,可咱總得種地,不種,誰吃?”
我寫下:
“駐馬店的地,不是計劃中的資源,
是被人一鍬一鍬翻熟的命脈;
她不講浪漫,但教人紮實。”
五、西平縣黃淮書屋:鄉土裡的文字種子
最後一日,我去了西平縣。
這裡有一處“黃淮書屋”,由當地教師義務建成,專為村裡孩子提供圖書與朗讀空間。我抵達時,正趕上一位年輕女教師在講《詩經》。
孩子們圍坐在小木凳上,安靜聆聽。教室牆上貼著一行字:
“讀書的人,不會被地名困住。”
我寫下:
“駐馬店的書,不在高校圖書館,
而在田埂邊、豆腐攤後、雞鳴狗吠之間;
她的詩,不高冷,卻能改變命運。”
六、山石與麥粒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信陽
五天駐馬店之行,我從農耕走進書香,從驛站走向茶館,從石頭走到泥地,從送信走進收心。
這座城市不說宏圖偉業,
但卻在時間的山脈中穩穩站住腳;
她不爭高光,但她的土地、她的人、她的步調,
把“日子”兩個字,寫得沉實可信。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豫南平原、嵖岈山麓、千驛交彙之地鄭重落筆:
“第209章,駐馬店已記。
她是一條路的延續,
是一顆糧的成熟,
是一種中國鄉鎮的踏實之美。”
下一站,是信陽。
我要南下,走進那片茶山疊翠、水氣溫潤的江淮之地,去看看“信陽毛尖”的香氣,能否穿透時間,溫暖每一個清晨未醒的夢。
我提起行囊,輕聲說:
“驛已留,茶將來——信陽,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