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從焦作西行,我踏上通往洛陽的路途。
黃河在北,伊水在南,車窗外的古都悄然浮現輪廓。洛陽,這座曾十三次為國都的城市,是華夏文明的脊梁、古代帝王的青睞之地,也是牡丹花開、千年不斷的風骨傳承。
我來,是為了一睹帝都風華的殘影,也是想在今人的步履中,聽聽這座古城如何將過去與現在織入同一篇章。
一、龍門石窟:石刻之上的靜默神話
我的第一站,是龍門。
伊水如練,南北山崖間,萬佛林立。陽光斜照在盧舍那大佛的麵龐,那微微一笑,仿佛千年未曾變過。遊人眾多,卻都在神像前自覺低聲,仿佛怕驚擾了這座石頭編織的時間之河。
我站在觀景平台上,看一位手持佛珠的老人端坐不語。他來自雲南,千裡迢迢隻為一拜。
“這不光是拜佛,”他說,“是拜我們的骨頭和血脈。”
我寫下:
“洛陽的佛,不隻在廟宇,
在石頭裡,在風裡,在人跪下時的心裡;
她不是宗教,是信念的形。”
二、白馬寺:第一佛寺中的當代回響
翌日清晨,我去了白馬寺。
這裡是中國佛教的起源地之一,天竺僧人攝摩騰與竺法蘭曾在此譯經弘法。千年古刹香煙嫋嫋,鐘聲悠遠,樹影斑駁,石獅靜守。
我在齋堂與一位年青僧人共進素食,他低頭合掌:“城市浮躁,但人心可以不亂。”
我看他用手指慢慢翻著《金剛經》,字跡已略有褪色。
我寫下:
“洛陽的經,不是誦給神明,
是讀給凡人的;
她不問解脫,隻問清醒。”
三、洛陽博物館:一座城的時間剖麵
第三日,我走入洛陽博物館。
展廳裡陳列著從夏商周直到隋唐宋明的各式文物,一條時間長河緩緩流動。我站在一座唐三彩馬前,那躍起的姿態竟似有靈。
一位學生模樣的女孩在速寫,她說她畫了整整一個月:“我想知道,一個城市的靈魂,是怎麼活過來的。”
我寫下:
“洛陽的馬,不隻是運輸,
是一個時代的氣魄與速度;
她奔向的,從來不是終點,而是精神。”
四、洛陽老城與十字街口:一碗水席的煙火人間
我回到地麵,穿行至老城區的十字街。